仿射变换观点下的中学椭圆问题.pdf

仿射变换观点下的中学椭圆问题.pdf

ID:48116324

大小:399.49 KB

页数:1页

时间:2019-10-08

仿射变换观点下的中学椭圆问题.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仿射变换观点下的中学椭圆问题.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案例剖析ANLIPOUXI73仿射变换观点下的中学椭圆问题仿射变换观点下的中学椭圆问题◎赵桂梅(长春市十一高中130062)2【摘要】仿射变换最重要的性质是保持点的共线性(或y=2.共面性)以及保持直线的平行性,本研究结合案例,利用仿1由kOM·kON=-得kO'M'·kO'N'=射变换的不变性和不变量解决高中数学问题,另辟蹊径,寻2求简便算法,有助于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理解.-1.→【关键词】仿射变换;高中数学;算法即O'M'⊥O'N',且O'M'=→O'N'=槡2.仿射变换是指仿射平面(或空间)到自身的一类变换,得

2、O'→P'=槡5,P'的轨迹方程为最重要的性质是保持点的共线性(或共面性)以及保持直线x2+y2=10.的平行性.按照依变换群将几何学分类的观点,图形在仿射x2y2∴P的轨迹方程为+=1,变换群下的不变性质和不变的量叫做仿射性质和仿射不变2010量.研究图形仿射性质的几何分支就称为仿射几何学.例如F1,F2为其两焦点,得F1(-槡10,0),F2(槡10,0).同素性(点变成点,直线变成直线)、结合性(点在线上或直通过仿射变换将椭圆变为圆后,可以利用全等与相似线通过点)都是基本的仿射不变性,简比则是基本的仿射不三角形的判定,

3、另辟蹊径,寻求简便算法.变量.而且可推出,二直线的平行性、平行线段的比、封闭图案例2(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形面积的比等,都是在仿射变换下不变的.又如关于二次曲22xy过椭圆+=1(a>b>0)的端点A(-a,0)作直线线的中心、直径及共轭径等,都是平面仿射几何的研究对22ab象,因为它们都是仿射性质.本文基于仿射变换,应用如下l交椭圆于Q,轴为R.过原点作l的平行线m交椭圆于P.结论和性质:证明:

4、AQ

5、,槡2

6、OP

7、,

8、AR

9、成等比数列.性质1椭圆经过仿射变换可以得到圆.分析本题要求证明三条相互平行的线段的比例

10、关性质2在仿射变换下,两条线段的平行关系保持不系,则考虑运用仿射变换,利用初中所学习的圆与三角形相变,平行线段的比值也保持不变,向量基本定理依然成立.似的知识解决.m0æb0ö性质3若取变换为(01),则斜率为k的直线经过证明作放射变换a,曲线变换成x2+y2=b2.ç÷kè01ø变换后斜率为;向量a,b经此变换后为a',b',则有a·m圆与x'轴正半轴焦点为B',连接O'Q',B'R'.b=m2·a'·b'.显然△O'A'Q'与△R'A'B'均为等腰三角形,∠A为公共下面运用以上述性质解决高中数学问题:底角,A'Q'O'Q'案

11、例1(2011年重庆高考理科数学第20题)则△O'A'Q'∶△R'A'B'=.A'B'A'R'如图:椭圆的中心为原点又由A'B'=2O'P',O'Q'=O'P',O,离心率e=槡2,准线方程为x则2O'P'2=A'Q'·A'R',22即得2

12、OP

13、=

14、AQ

15、·

16、AR

17、.=2槡2.∴

18、AQ

19、,槡2

20、OP

21、,

22、AR

23、成等比数列.(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从上述可以看到,在初等几何的几何图形经仿射变换(2)设动点P满足:OP=→→后,一般来说,图像都有了变化,但有部分性质和某些量是OM+2ON,其中M,N是椭圆上的点.直

24、线OM与ON的斜保持不变的,同素性决定了变换的本质,结合性规定了变换率之积为-1,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F,F,使得PF+后的位置关系,而仿射单比不变确定了平行线段以及面积1212通过变换后的度量关系,这些仿射不变性和不变量在仿射2PF2的值为定值?若存在,求F1,F2的坐标.若不存在,几何的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为初等几何的一些问题说明理由.的解决(比如求解和证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有时使问22xy题的解决变得更直观和快捷.分析容易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经过42仿射变换使OM与ON的斜率之积为-1,则两线段垂直.由【参考

25、文献】→→→→OP=OM+2ON,得OP为定值,即所求曲线方程[1]考克塞特,S.L.格雷策.几何学的新探索.北京:北在仿射变换下是圆.京大学出版社,1986.æ槡20ö[2]刘增贤,门树慧.高等几何学习导引.北京:科学技2解(2)作仿射变换çç2÷÷,曲线方程变换成C:x+术文献出版社,1987.è01ø[3]朱德祥.高等几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