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专题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岳麓版.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指导意见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时空定位线索1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线索2近代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及大
2、众传媒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近代化、世俗化及大众化的特点。线索归纳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二交通、通信工具及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点呈现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必备知识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①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旗袍、学生装等并行颜色由灰蓝色调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②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③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④
3、安居工程”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⑤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走向简约文明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休闲方式⑥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续表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构图解史近现代服饰发展的历程探究点 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影响史料一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史料二“革命后,……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
4、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1905年,李书同为母办丧事,概不收受财物,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改行鞠躬礼,整个仪式简朴感人。【史料实证】史料三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读史提示(1)解读史料一时紧扣材料信息反映的古代服饰、留辫子习俗不适应生活与时代潮流,表明留学生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主张剪
5、辫易服。(2)史料二解读时从女性追求婚姻自由、节俭办葬礼礼仪的变化,分析女权的提高及社会习俗的变化。(3)史料三解读时注意西方列强的入侵及天津开埠通商后社会风气的变化。问题思考(1)史料三中的“洋气”是指什么?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 洋气:西方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2)综合上述史料,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提示 时代潮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文化影响;思想观念。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
6、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史论归纳】(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2)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
7、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3)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4)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1.(2018海南单科)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考点集训D答案
8、 D 据题干材料可知,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选D项。据材料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B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