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多向地震作用下高层结构抗震性能探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经验交流多向地震作用下高层结构抗震性能探讨巢建国(浮山县振兴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山西临汾040000)摘要: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之中的重要原则就是平面简单、规则、对称,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之中主要受到建筑的功能要求或者工程条件的制约,结构的规则性有的时候难以满足。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地基的减震消能以及层间采用钢结构分隔减震消能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多向地震作用;高层结构;抗震性能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024(2015)10―134―02向散射到其它的方向,被散射的能量可再被散射到传播的方向引言上。层状的结构地层会引起
2、折射与反射。地震波在上层和下层就平面并不规则的结构而言,楼层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其刚两种不同力学性质的介质的地基土层界面上将可能会发生折射度的中心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水平力的作用之下,结构可能会与反射的现象,这种弹性界面不仅仅可以改变波传播的几何路发生绕楼层刚心扭转的效应,扭转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结构径,而且还可以把引起波场的能量进行重新的分配。的平面偏心的距离(质量中心以及刚度中心间的距离)与等2.2地基土层对地震波的吸收与滤波效在刚心水平力的属性(大小以及方向)。在我国现行的《建将土体看作是各个方向上同性的散体介质进行研究,其波筑结构抗震规范》与《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3、》之动能量主要包括动能以及弹性应变能。波在传播的过程之中给中主要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之中可能遭受的扭转效应的散体的介质施加了一定的应力,在介质之中取出一个微元体,相关规定,例如“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对水平P波对其进行施加正应力,S波对其进行施加剪应力,在三地震的作用进行计算”、“应该分别对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维的直角坐标系之中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得出微元体的正应平地震的作用进行计算”、“应该将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变能Ep以及剪应变能Es。土体的塑性变形所消耗的能量。土转影响计入”等。在较大量级的应变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将有会产生滞迥、塑1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
4、念性等非线性的效应,进而对骨架之中的应力波的传播以及耗散产生影响,在这时的散体介质就会呈现出弹塑性,进而产生的根据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GB50011-2010)可知,塑性变形并且不可以恢复,部分波动能量被这种不可逆的变形建筑的抗震设防的要求主要有“三水准、两阶段”。当遭遇到所消耗,使得地震的能量衰减。在地震动的频率范围之内,地第一设防烈度地震的时候也就是说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土的塑性耗能的大小和频率的大小没有关系,而和应变的幅多遇地震的时候,结构处于弹性变形的阶段,建筑物正处于正常值有一定的关系,应变的幅值越大,那么塑性的耗能也就越大。的使用状态。一般情况下,建
5、筑物不受到损坏或者不需要进行所以在对地基浅层进行铺设的时候应该具有一定阻尼的材料或修理仍然可以继续使用。所以,要求的建筑结构已经满足多遇地设备。震作用之下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要求的建筑的弹性变形也没有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的限值。当遭遇到第二设防烈度3层间采用钢结构分隔减震消能地震的时候也就是说等效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1)隔震层布置地震的时候,结构屈服进入到了非弹性变形的阶段,在一定程度隔震层设计应根据预期水平,要求位移控制以及减震系数,上,建筑物很有可能会出现破坏。但是经过一般的修理或者不选择适当的阻尼器、隔震支座、还有为抵抗风荷载以及地基微需要进行修理仍然
6、可以继续使用。所以,要求结构具有一定的延震动提供初刚度的部件组成。隔震支座的作用主要是,调频滤性能力(变形能力)不会发生不可以修复的脆性破坏。当遭遇波,支承建筑物重量,而阻尼器的作用主要是,控制隔震层变到第三设防烈度地震的时候也就是说高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形,消耗地震能量。隔震支座的类型有很多种,从目前来看,度的罕遇地震的时候,结构虽然被破坏的较为严重,但是结构的橡胶隔震支座是应用比较普遍的支座。如果在隔震设计中采用非弹性变形离着结构的倒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会导致倒塌其它类型的隔震支座我们应进行专门的研究。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性破坏,进而使得人员的安全得到保障。对于隔震层
7、内支座的平面布置,必须具有对称性目的是与所以,要求的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并没有超实际模型更加接近。隔震层内支座的平面布置在隔震层,宜设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的限值。在对结构的抗震进行设计的过程置在第一层以下的部位。当位于第一层以上时,与普通隔震结构之中,除了需要对概念设计、结构抗震验算进行考虑之外,历相比,结构体系的具有较大的差异,然后隔震层以下的结构设次地震之后的人们在限制建筑物的高度,提高结构的延性等方计也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面总结的抗震经验一直以来是各地震多发国的技术规范之中重(2)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