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PNF技术在偏瘫上肢治疗中的应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PNF技术在偏瘫上肢治疗中的应用———邱小红,范巧珍355者(早期26.1%,晚期65.2%)。多数作者认为脑卒中发病参考文献至开始治疗时间早晚是一个与预后有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毛玉,黄东锋,张毅,等.早期物理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后遗症明显少于晚期治疗者。如果早期不及时进行正规康能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2):83-84.复治疗或方法不正确。产生废用综合征及误用综合征,通过[2]刘峰,黄应恒.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J].现代康复,2001,5(4):2
2、4.Bobath技术治疗,虽然患者也有明显进步,但花费的人力、物[3]赵玉君,宋传明,闫士广,等.Bobath疗法对脑出血偏瘫的早期力明显高于早期接受治疗者,尤其是纠正并发症,如肩痛、偏康复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0,4(11):1700.[10]瘫步态需花费大量时间。所以王玉芬等人认为:无论病[4]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情轻重,均应尽可能地在1个月内开始康复治疗,本组结论杂志,1996,29(6):379.与之相同。[5]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
3、疗[M].北京:华厦出本组患者采取了早期电动斜床站立,促进患者的康复,版社,1996.166-181.而且患者下肢伸肌张力并未出现明显升高,说明早期站立训[6]Fugl-MeyerAR,JauskoL,LevmanT,etal.Thepost-stroke练是可行的,其原因可能是电动斜床固定好,患者没有心理hemiplegic:Amethodforevaluationofphysicalperformance[J].紧张因素,并且站直时通过负重训练刺激关节和肌肉内的本ScandJRehabilMed,1
4、975,7:13-31.体感受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笔者认为在接受Bobath技术[7]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治疗的同时,尽早让患者体会直立的感觉,有利于患者树立55.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然,康复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学科,[8]燕铁斌,窦祖林主编.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1-255.在应用Bobath技术时,根据病情配合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和[9]WadeDT,HewerRL,SkilbeckC,etal.Stroke:Acritic
5、alap2心理治疗,则有利于全面康复。proachtodiagnosis,treatmentandmanagement[M].London:总之,应用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应尽早实ChapmanHall,1985.179-192.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促进偏[10]王玉芬,邱小红,李建忠.脑出血康复治疗介入时间与疗效关瘫患者的早日康复。系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2):78.PNF技术在偏瘫上肢治疗中的应用12邱小红范巧珍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
6、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22例,左侧偏瘫28例;发病至开始康复时间1个月内18例,facilitation,PNF技术),是现代康复易化技术中一种常用的1—3个月27例,4—6个月5例;住院患者42例,门诊8例;治疗方法,以往主要用于脊髓灰质炎和多发性硬化引起的继治疗时间20天—3月。发性瘫痪,现在扩展到多种神经疾患的治疗。而在对脑血管1.2评价方法意外、脑外伤引起的偏瘫治疗中的应用尚有争议。本研究在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评价,选用上田敏法上肢功能评〔2〕50例偏瘫上肢治疗中,
7、选择性应用PNF技术,对其在上肢价12级用Ashworth量表(MAS)评价上肢痉挛状态。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以及对痉挛状态的影响进行临床观察分1.3PNF技术的选择析。选择上肢D2屈曲模式,即肢体放置在D1伸展位进行D2屈曲模式运动,治疗中通过徒手接触;简短明确口令;视觉提1资料与方法示;本体感觉输入,灵活应用收缩、放松2主动活动、节律稳1.1一般资料定、放松2伸长方法。1998年2月—2001年5月,在我科进行康复治疗的偏〔1〕瘫患者中,选择偏瘫上肢,上田敏法上肢功能分级在2级2结果以上,Ashwot
8、h量表评价上肢痉挛在3级以下,上肢均为屈PNF治疗前后,偏瘫上肢功能变化见表1,36人达到7肌痉挛模式,无认知障碍,无心、肺、肝、肾的严重并发症50例,均由CT或MRI确诊。1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康复科,山西长治市,046000脑梗塞23例,脑出血15例,脑外伤12例;男性32例,2长治市人民医院干部病房女性18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7岁,平均48岁;右侧偏瘫收稿日期:2001-12-25356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年,第17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