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华东理工大学考研化工原理1991-1996六年真题【你值得拥有】.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内部版本绝密华东理工大学一九九六年研究生(硕士、博士)入学考试试题(试题附在考卷内交回)考试科目号码及名称:501化工原理(含实验)一、简答与填空:(20分)1.均匀流段有何特点?流体匀速通过等直径弯管的流动能否视作均匀流段?为什么?2.转子流量计的特点是什么?孔板流量计的缺点是什么?设计孔板流量计的中心问题是什么?3.简述旋桨式和涡轮式搅拌器的特点。4.简述数学模型法的主要步骤。5.过滤常数K与哪些因素有关?6.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是否仅是颗粒与流体的特性?7.在筛板塔的设计中,塔径D、孔径d0、孔间距t一定,若增大溢流堰
2、长度lw,则组成负荷性能图的液相上限线____,液沫夹带线____,溢流液泛线____,漏夜线____。(上移、下移、左移、右移、不变)8.在多效蒸发系统的操作中,各效蒸发器的温度和各效浓度分别取决于什么?9.液液传质设备内会发生轴向混合,严格说来,轴向混合是改变传质单元数NOC,还是改变传质单元高度HOC?而在塔设备的设计中,又是如何处理轴向混合之影响的?10.温度为t、湿度为H的湿空气在一定流速下掠过某湿物料以测定干燥速率曲线。(1)若气体状态不变,流速增加,则临界含水量____,平衡含水量____。(2)若气速不变,
3、湿度不变,气温降低,则临界含水量____,平衡含水量____。(上升、下降、不变)二、(20分)某离心泵输水管路系统如图所示。已知江水在工作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为pv=17.54mmHg,吸入管的阻力损失Hf吸入=1.0mH2O,压出管路的阻力损失Hf压出=3.0mH2O,泵的允许汽蚀余量[Δh]=5.0m。现因落潮,江水液面下降了0.5m。(1)通过计算指出,此泵在落潮时能否正常工作?定性判断流量将如何变化?(2)若该管路有足够的调节余地,现调节管的流量与落潮前相等,则出口阀门应开大还是关小?此时泵的进口真空表和出口压力表
4、的读数各较落潮前变化了多少at?压出管的阻力损失变化了多少mH2O?(计算中忽略两测压点的位差、动能项及流量对[Δh]的影响,设流动已进入阻力平方区。)(能正常工作,0.05at,0.5mH2O)1内部版本绝密三、(20分)用CO2水溶液的解吸来测定新型填料的传质单元高度HOG值,实验塔中填料层高度为2.5m,塔顶入塔水流量为4000Kg水/h,CO-52的浓度为8×10(摩尔分率),塔底通入不含CO-62的新鲜空气,用量为6Kg/h,现测得出塔液体浓度为4×10(摩尔分率),相平衡关系为y=1420x(摩尔分率),试求:
5、(1)出塔气体(摩尔分率)浓度;(2)该填料的HOG值;(3)现若将气体用量增加20%,且设HOG不变,则出塔气体和液体浓度各为多少?-6(0.466m,1.31×10,0.0704)四、(20分)用精馏塔分离双组分混合液,进料组成为0.45(易挥发组分摩尔分率),泡点进料,塔顶采出率为0.50(摩尔流量之比)要求塔顶易挥发组分的回收率达到98%,操作条件下物系的相对挥发度为2.5,试求:(1)塔顶、塔底产物的浓度;(2)最小回流比;(3)若操作回流比取最小回流比的1.4倍,采出率不变,则塔顶产物理论上可达到的最高浓度是多
6、少?(0.882,0.018,0.946,0.9)五、(此题应届考生必答,20分)有一夹套的反应釜,釜内盛有某种反应液,反应液的初始温度为20℃,釜内液体由于剧烈搅拌可以认为温度均一。反应液需加热到80℃进行反应。(1)若夹套内通以120℃的饱和水蒸汽加热,已知前10min反应液的温升至60℃,则反应液由初始温度加热到反应温度需要多少时间?(2)若夹套内通以进口温度为120℃的热流体加热,已知前10min反应液同样温升至60℃,则反应液由初始温度加热到反应温度需要多少时间?(热流体无相变)(答案17.94min17.94m
7、in)六、(此题在职考生必答,20分)一套管换热器,内管为φ25×2.5mm的钢管,管外为T=120℃的饱和水蒸汽加热,管内流过气体,入口温度t1=20℃,出口温度t2=60℃,现改为φ19×2mm的钢管代替φ25×2.5mm的钢管,并使气体流量为原来的1.5倍,管长、T及t1不变,试求:(1)气体出口温度t’42(设气体在管内,Re>10,Pr>0.7,冷凝侧、管壁热阻及热损失可略,且不计物性变化影响);(2)如气体通过原管子的压降为30mmH2O,求现工况的压降(设摩擦系数λ相同,换热器进出口阻力损失不计)(64.73
8、,284.4mmH2O)2内部版本绝密华东理工大学一九九五年研究生(硕士、博士)入学考试试题(试题附在考卷内交回)考试科目号码及名称:501化工原理(含实验)一、简答题:(20分)1.简要比较实验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方法之间的异同。2.何谓蒸发器的生产强度?如何寻求提高生产强度的途径?3.简述如何通过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