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被害人的致害因素_张建荣.pdf

论犯罪被害人的致害因素_张建荣.pdf

ID:48005178

大小:71.96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7-07

论犯罪被害人的致害因素_张建荣.pdf_第1页
论犯罪被害人的致害因素_张建荣.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论犯罪被害人的致害因素_张建荣.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术交流1999年第4期论犯罪被害人的致害因素张建荣数千年来,传统的刑事防范对策均单一地注重于针对犯罪人、潜在犯罪人一方的“犯罪预防”,而忽略了以被害人,潜在被害人为本位的“被害预防”,因而在久不见效的预防效果面前,正日渐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与此同时,有关“被害预防”的新理论正日益为国际社会所重视。然而,无论何种形式、何种途径的被害预防,其关键均在于减少和消除人们的致害因素,因此,为使被害预防更加切实有效,就不能不对致害因素做一探讨。一、致害因素的概念如同犯罪原因一样,致害因素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概念。广义的致害因素,当指一切足以导致

2、刑事被害发生的主观和客观、人为和环境、社会和自然等因素。然而,本处所指的致害因素则是狭义的,它是指与犯罪人一方的“加害因素”相对的、仅仅来自于被害人自身方面有意或无意的易遭被害的各种因素。被害人的致害因素,在主观形态上包括故意、过失、意外甚至正常情况下无意识的易遭被害的各种因素,分别如:无端的殴打、轻信、无意识、有资产而长期独居等;在外在形态上包括各种易遭被害的“动态因素”和“静态因素”,其动态因素如被害人一方易遭被害的表情、态度、姿势、言论、行为等,其静态因素如被害人的人身、财物、特定权益当时所处易遭被害的某种状态、时间、空间、环境等。如果把某

3、一犯罪人的加害因素当做一个常量,而把某一被害人自身存在的致害因素视为变量,那么,该被害人致害因素的有无与多寡,必将最终决定其是否被害及其被害的程度。换言之,被害的发生与避免、被害的性质与样式、被害程度的扩大与减小,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该被害人能否及时发现,主动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致害因素。因此,被害人的致害因素,无论在“犯罪—被害”的全过程中,还是在“犯罪预防—被害预防”的刑事防范对策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致害因素的类型1.诱发性的致害因素。这是指来自被害人方面的、对犯罪人实施加害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因而对其自身的被害具有诱发作用的那些易遭被

4、害的因素,其特征是对于加害行为之实施、对于自身之被害均具有一定的激发、推动作用。2.易感性的致害因素。又称接收性的致害因素,这是指被害人在无意识、非自觉状态下所存在的,容易成为犯罪人所选择之侵害对象,或者容易接收、顺应犯罪人诱导,从而步入犯罪行为易于实施之环境的各种易遭被害的因素,其特征是易成为犯罪目标或易接受犯罪人诱导,因而对加害行为之实施和自身之被害具有条件的作用。·73·三、致害因素的层次1.应当受谴责的致害因素。这是指易成为犯罪人产生加害决意之直接原因的、而且其本身也是应当受到谴责的那些致害因素,它们之所以应当受谴责,就在于其以积极的方式

5、参与并推动了犯罪人产生、强化、实施犯罪决意的过程。2.可以被指责的致害因素。这是指被害人对其本可以及时加以消除却未予消除,由此成为犯罪人实施加害行为之有利条件、因而其本身也是可以被指责的那些致害因素,它们之所以可以被指责,就在于其以消极的方式参与并促成了犯罪人形成犯罪动因的过程,例如诈骗罪中,某些被害人的盲目轻信、或对不当得利的乞求;性犯罪中,某些女性被害人对犯罪人的性挑逗言行漫不经心、不加斥责等等。3.无可指责的致害因素。这是客观上虽成为了犯罪人实施加害行为的便利条件,但其存在纯属正常情况,因而对被害人无可指责的那些致害因素,它们之所以无可指责

6、,是由于其仅仅以无意识的方式参与了犯罪人形成犯罪动因的过程,它们通常是符合常情的、能为人们所容忍的。四、致害因素的性质其性质在于;致害因素实质上是以积极方式、消极方式或无意识方式参与犯罪人之犯罪动因的形成过程、推动自身被害的发生,并最终决定被害人自身责任程度大小的一种致害作用力。这种致害作用力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致害因素实质上均参与了犯罪人之犯罪动因和犯罪决意的形成过程;二是它们推动了被害的发生;三是它们最终决定着被害人自身责任程度的大小。五、致害因素的机能1.直接诱发被害发生的机能。这是指某些致害因素可以成为犯罪人产生、强化、实施其

7、犯罪决意的直接诱因,或者可以成为导致被害危险情境出现的直接诱因的情形。诱发性的致害因素即大多具有这种机能,这在暴力犯罪中尤为常见。2.供犯罪人选择作案目标,确定侵害对象的机能。这是指某些致害因素可以成为犯罪人选择作案目标、确定侵害对象之契机和有利条件的情形。易感性的致害因素即大多具有这种机能。3.恶性转换被害性质,扩大被害程度的机能。这是指某些致害因素易导致被害性质恶性转化或扩大被害程度的情形。上述诸方面,均属于致害因素。总体方面的部分共性问题。当然,就不同类型的被害人,不同性质的被害等而言,其致害因素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形式等也均不相同。深入研

8、究被害人的致害因素,有助于人们主动、及时、有效地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致害因素,使自己免遭被害,有助于被害预防和犯罪预防这一刑事目标的实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