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986177
大小:3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2
《同理的心,感谢有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同理的心,感谢有你———浅谈师生有效沟通的一种心理技巧及其运用【摘要】现代的中学生,心理上的自我意识很强,年龄正处在心理上的封闭和反抗时期,容易产生许多负面情绪。教师,作为学生的“指路明灯”却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障碍,学生有什么事情不愿意和教师谈,甚至隐瞒和欺骗。这是因为教师并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用同理心的态度感同身受的对待他们的困扰。换一个角度,运用心理辅导技巧——同理心,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关键词】同理心、师生沟通一、案例:《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和朱丽叶(均为化名)某班两学
2、生早恋,他们的班主任非常恼火,对罗说:学生应该以学习为重,看你都做的是什么事?他对朱丽叶说:“你一个女孩子,能不能自重一点。”然后通知双方家长后,家长们更是对两人三令五申,特别是朱丽叶的妈妈,认为女儿这么做“太丢人”了,她说:你丢得起这个人,我们还丢不起。最近的一个周日,班主任发现两人居然同时没有返校,一问之下才知道朱丽叶因为恋爱的事情和家里吵翻后离家出走,幸亏班主任及时发现,之后与家长一起找回了打算一起开房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之前班主任、家长的苦口婆心和学校铁的纪律不但没有让孩子有所约束,反而让他们过度交
3、往的行为变本加厉?——也许我们根本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去感同身受地对待他们,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运用“同理心”。二、何为“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它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一九五六年创立的,他在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发展了“自我实现”理论,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它的基本态度是:无条件的正向接纳,真诚的了解。
4、所谓同理心,就是指“助人者能正确了解案主,敏锐觉察案主的内在感受,并将这些了解以符合案主当时感受的语言传递给他,深刻的体会他的心理状态,正确的了解他的思想和感受,就好像是进入了你自己的世界。”(卡尔·罗杰斯《学习的自由》)阿德勒(A.Adler)在临床心理学的意义上使用同理心的时候,曾将其转化为一种通俗的比喻:“穿上病人的鞋子(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观察与感受病人的体验。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的问题。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也猜不
5、明白,而教师的“柔情”学生永远不懂。双方都互相埋怨并都在苦恼中,教师失望,学生伤心。其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过沟通,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而沟通的第一步是理解!教师如果一上来就急于说教,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恼火,觉得教师根本不理解他。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倾诉的机会,怎么可能获得他的信赖呢?而人在未宣泄掉自己的负面情绪之前,是难以与人深入沟通的,这实在是人之常情。这就要求教师能感同身受的体验学生的心境,让学生容易接纳自已,拉近彼此的距离,加深彼此的感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6、运用心理辅导技巧——同理心。教师在日常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使用“同理心”,“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这有利于学生表达出更真实的内在感受,有利于发现学生更内在更全面的矛盾。教师的“同理心”,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自己人”、“朋友”的感觉。很多时候,仅凭建立起良好的“同理心”基础,不少心理困扰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如何具体的运用同理心技巧,来使得师生之间更好的沟通呢?笔者认为起码应该了解三点。(一)、同理心的态度如何面对学生的负面情绪呢?很简单,接受他们的感受,无条件的接受他们的感受。只有感受被接纳了,他
7、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常见的问题:教师常常不认同学生的感受。例如:“你这么做是不对的。”“你没必要那么难过。”“你还小,怎么能这么想呢?”“你就不能......?”当学生的感受不断被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教师态度生硬、言语过激的结果只有两个,学生要么保持沉默,要么进行鱼死网破式的反击,背起书包走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除教师本人的偏见和主观判断。教师和学生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由于年龄、社会经历的差距,教师同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爱好和兴趣常常产生差异。在
8、这种时候,我们切不可以老师自居,靠强硬手段让学生服从,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产生矛盾和隔阂,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去感受来访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原由,不要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当事人的是非得失。一位教师坦言,当他开始设身处地地把学生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自己身体上的伤痛,他对学生的情感需求就越敏感。感觉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同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