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964957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4.3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鲁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4.3化石燃料及其利用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对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的工业原理的了解,认识化学在解决人员资源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2、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3、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燃料。重点难点:化石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选择合适燃料考虑的因素。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归纳总结、迁移应用。教学媒体选择:幻灯片 实验操作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家里做饭都用到哪些燃料?
2、小组讨论一下。〔设问〕从其来源看,可分为哪两类:煤、石油、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呢? 〔屏幕显示〕〔讲述〕我们把这些燃料称为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在短时间内不可再生,所以也称为不可再生燃料。〔板书〕 交流后回答 思考后回答 倾听、领会联系生活实际更多地了解燃料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让学生明白燃料有再生的和不再生的。〔设问〕煤、石油作为燃料产生哪些能量?〔屏幕显示〕通过图片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这里隐含哪些能量的转化?思考并讨论 观察并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能源无处不在,化学无处不在。 [提问]煤、石油除了燃烧有
3、没有其它的用途?大家交流一下。〔板书〕〔提问〕煤、石油属于天然材料还是合成材料?这些产品属于什么材料?〔设问〕绚丽多彩的衣服、美观耐用的塑料制品是怎样由黑糊糊的石油制取的? [讲述]是把石油中的大分子断裂成小分子,小分子重新聚集成新的大分子,从而得到这些产品。〔小结〕所以人们把煤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思考并讨论 思考并回答 倾听,领会 巩固已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能源对生活的意义。 认识到进行化学变化的内在奥秘。 [提问]我们通常用的是汽油、润滑油、柴油等,一般不直接使用石油,汽油、柴油
4、是怎样从石油中获得的呢?〔屏幕显示〕〔设问〕我们把石油加热,在不同温度下转变成这些成分的过程叫做分馏。能否推测出分馏的原理是什么?属于什么变化〔讲述〕煤的综合利用是把精煤进行焦化、气化和液化,得到更有价值的物质。较好的煤用于工业上,较差的煤用于家庭作燃料。 〔提问〕煤、石油、天然气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并且属于天然材料,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开采呢?思考石油与汽油、柴油的区别。 思考并回答 倾听、领会 让学生认识到能源的缺乏。提高保护资源的意识。 使学生懂得通过分馏可以将液体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分离。 让学生联系
5、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讲述〕据报道,地下蕴藏的煤可使用200年,天然气60年,石油40年。通过这些数据你有何感想? 回答不可开采的理由。 讨论并发表见解 让学生意识到能源的危机,增强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 〔提问〕燃料燃烧给我们带来光明温暖和方便,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污染,哪些原因造成空气污染呢?〔屏幕显示〕〔提问〕大气污染物指哪些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从中能否推测出煤、石油含有哪些成份?〔板书〕煤C(HNS)、石油CH(NS)〔讲述〕NO2、SO2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给自然界造成哪些危害?
6、〔屏幕显示〕〔提问〕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呢?思考并回答 书写并思考CO、NO2、SO2 思考并回答巩固已学的知识 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过渡〕大家对煤、石油、天然气了解的很多,请大家试试身手。练习 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1、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的努力方向是( )A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和综合利用率。B加快开发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C从外国进口燃料。D寻找新能源。2、曾经有两则新闻引起安徽省人民广泛关注:(1)2003年5月13日,安徽淮北芦岭煤矿发生特
7、大瓦斯爆炸(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造成重大伤亡。(2)2003年5月2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西气东输”工程进展迅速,明年安徽等省市将用到质优价廉的天然气。(1)请用化学知识分析瓦斯爆炸的原因?(2)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上面两个例子说明,化学物质可以造福于人类,但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请你再举出生活中的一种物质说明这个问题。 讨论并回答 探讨交流 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达到掌握的目的 归纳出含碳、氢的化合物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
8、〔引入〕大家吃过烤羊肉串了吧,用什么做燃料,为什么用木炭,而不用煤炭、酒精、木柴、天然气作燃料?〔屏幕显示〕讨论并回答 锻炼学习大胆猜测的能力。 〔叙述〕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全面。〔屏幕显示〕 [提问]大家猜一猜,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