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快速显色法筛选白蔹酯提物抗菌活性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开题报告快速显色法筛选白蔹酯提物抗菌活性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临床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细菌耐药性增强,致使临床感染死亡率不断增高。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速度,远远大于抗生素研制速度。与此同时,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滋补、抗菌等作用,且毒副作用小、耐药性小,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2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白蔹为葡萄科植物自蔹的干燥块根,又名白根,五爪藤,山地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止痛之功效。用于痈肿疮疡、瘰疬、烫伤、扭挫伤;外用于痈、疖、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等。白蔹入药历史悠久,早在《名医别
2、录》中已有记载,是历代医家治疗疔痈的重要药物。临床报道白蔹用于治疗化脓性皮肤感染、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疗效显著。现代研究表明,白蔹含有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素、富马酸、没食子酸等多种抗细菌和抗真菌成分,与其临床应用相一致。我国目前对植物源杀菌剂研究的深度不够,对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较薄弱作用机制及分子毒理学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3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3.1课题研究内容探通过MTT做指示剂,用快速显色法探索乙酸乙酯提物的抗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为白蔹白蔹为开发功能性中药材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3、。43.2研究方法白蔹乙酸乙酯提取白蔹活性物质配制培养基,确定菌种将酯提液分别取1μ加样在96孔板中隔夜培养每个孔中加入MTT指示剂490nm吸光度测定3.2.1材料白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3.2.2主要仪器及试剂粉碎机烘箱40木筛96孔板MTT乙酸乙酯、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3.2.3白蔹酯提物的提取a利用微型植物粉碎机将1千克的白蔹块状根进行粉碎,得到白蔹粗粉。b将研磨好的白蔹粗粉平均分为两份倒入两个渗漉桶中,在往里倒入95%乙醇进行渗漉提取,加的过程中并不断搅拌,去除悬浮液内的气泡,直至液面稍高于白蔹粉末即可停止,密封静置两周。c分离乙
4、醇浸膏将静置后的乙醇提取物过滤,收集滤液。并将收集好的滤液用旋转蒸发器进行减压蒸馏提纯浓缩(每进行完一次分离后,都要用95%乙醇把烧瓶上的少量浸膏冲洗,并入下一次蒸馏)。d水悬浮将全部的粗分离物倒入1升的大烧杯中,用少量水经行悬浮,静置。e乙酸乙酯萃取4往大烧杯中倾入一定量乙酸乙酯(分析纯)进行萃取,搅拌片刻,静置。待分层稳定后利用虹吸原理提取乙酸乙酯层,再将该乙酸乙酯提取到真空旋转蒸发仪上进行分离,控制水浴温度,防止乙酸乙酯爆沸,将分离出的乙酸乙酯回收倒回大烧杯里继续萃取,重复操作直至乙酸乙酯层无色为止,这样使下层水层的物质充分被乙酸乙酯吸收
5、。最后合并得到的物质,即为乙酸乙酯层粗提取物,风干数日即得白蔹乙酸乙酯提取物,呈软膏状。3.2.4培养基的配制及细菌隔夜培养液的制备培养基的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称取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15-20g,按以上配方配制1000mL培养基,调节pH值于7.0-7.2之间,微波加热后,121℃高压灭菌20min制备500ml液体培养基:牛肉浸膏1.5g,氯化钠2.5g,蛋白胨5g,,水500ml,pH达7.6。制备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并121℃湿热灭菌,10%细菌隔夜培养液的制备分别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相应斜面培养基上37℃
6、活化24h,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灭过菌的生理盐水(0.9%),振动均匀,得菌悬液。3.2.5抗菌活性检测将提取液各部分分别取1μl加样在96孔板中(每个孔中含有100μl液体培养基和10%细菌隔夜培养液)。将96孔板放置在37度条件下培养16~18h。在每个孔中加入MTT指示剂3μl,再放置4h测吸光度判断提取物的抑菌活性。3.3研究难点课题的难点在于确定选用酯提物的浓度,和菌液的浓度。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浓度酯提物对不同菌种的抗菌活性的影响提供有益的研究数据。3.4预期目标比较490nm测得的提取物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判断酯提物是否有抗菌效果。对比分
7、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后期活性成分的研究打下基础。4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2010年11月22日前收集文献,仔细探讨,归纳实验方法;2011年1月10日前4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等工作;2011年5月23日前进行课题的实验、设计、调研及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等,完成毕业设计说明书或论文写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修改完善;2011年6月10日前毕业设计(论文)答辩。5参考文献[1]周英,钱利安,黄赤夫.一种通过快速显色筛选植物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的方法[J].食品科学,2008,29(5):140-141[2
8、]黄长武,李兴禄,高科,吴倩,娄苗,陈维蓓,王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显色检测及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4):301[3]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