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ID:47740736

大小:21.4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16

中国建筑的特征_第1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_第2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的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长丰一中李菊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说明顺序2、、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3、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4、学习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重点,尤其一些艰深的建筑术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说明顺序2、了解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2、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大家做个小游戏:看图片说成语(展示中国特色的建筑图片大家用词语或成语来描述)点评:好,大家这是对中国建筑感性的认识,那我们走进大师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从科学的角度是怎样介绍的。二、作者背景文体(阅读同步作业)三、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1、大家看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特征。那请同学们快速找到介绍特征的段落。学生迅速找到3-13段。2、那1-2节并没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介绍的是什么?请找出关键词学生讨论后明确:中国建筑体系独特:空间分布广历史悠久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特征进行研究,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

3、词。如果有不懂的建筑术语提出来,老师可以提供图片帮助。我们看哪组找的又准又快。 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  (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  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  (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征(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 四 、引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下面同学们思考:这九个特征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概括的?(小组合作完成)讨论后明确:

4、层次分明,详略得当1、由整体到局部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那中国建筑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那是因为中国建筑有自己的文法词汇。我们下节课再研究。五、课堂小结:结合大屏回顾这堂课的目标。六、作业:看建筑图片,能否区分哪些是中国的建筑第二课时:重点:1.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2.说明文语言的简明,生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到它的精美,那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请同学们从书中找答案。明确:那是因为中国建筑有自己的风格手法。(“文法”“词汇”)二、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

5、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手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形象地解释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

6、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所谓类比,即是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展示图片)——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

7、式解读出来。三、赏析比喻手法的妙处: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好处是很多的,说说运用比喻的效果回答问题的模式是:①把………比喻……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四、课堂小结:中国建筑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希望大家学过本文之后能感受到中国建筑的美,提高对中国建筑地审美意识,既要有融合意识也要有保存中国特质地意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