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724795
大小:3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1-17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字,会写10个字。重点写好“画、报、候、奖”等生字。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教学重点: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15个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成语故事。播放动画《塞翁失马》。 说一说你看了之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课件出
2、示玲玲图像: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说说听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看谁填得准。 课文共有()个自然段。这篇课文讲述了()准备参加()的()不小心被弄脏,()重画一张,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
3、了一只小花狗,画变得更漂亮了。三、读认生字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2、小组学习。 (1)组长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识字方法。 (3)接读课文。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玲玲端详一幅评奖催促啪肯定脏乱报纸另外及时懒虫并且糟糕 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②齐读。 ③去掉拼音朗读。 (2)借助图片理解词语。 (3)学习多音字,课件依次出示:参和脏。四、情景朗读 1、分段朗读。 (1)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2)开火车朗读。 (3)小组赛读。 2、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1)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预设:读出玲玲为自己的画感到“得意”的样子。 (2)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怎么了,玲玲?”爸爸放下报纸问。 “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预设:读出事情突发后玲玲“伤心”的情形。 (3)爸
5、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预设:读出爸爸处事沉稳的语气。 (4)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 预设: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5)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预设:读出爸爸高兴的语气。 3、排列图片,复述课文。 4、同桌合作对话,读好人物语气,体会人物心情。 爸爸:“玲玲
6、,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 玲玲:“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爸爸:“怎么了,玲玲?” 玲玲:“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爸爸:“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五、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画、幅、评……”等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巩固生字。 (1)同桌之间相互考查识字情况。 (2)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
7、组的词多,哪组获胜。 3、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画、幅、评……”等生字。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掌握“候、奖”两个生字,不要添减笔画。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并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10个生字。六、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玲玲的画》”,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 玲玲端详
8、一幅 评奖催促叭 脏乱报纸另外及时 懒虫并且糟糕肯定 (1)指名开火车领读词语。 (2)齐读。 (3)选择最喜欢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2、回顾:说说课文的大意。二、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