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ID:47724253

大小:6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06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_第1页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_第2页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_第3页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_第4页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知识积累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陌上桑(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

2、象的?【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2.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

3、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

4、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的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

5、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色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考查“渲染”的题目中一般会用“浓墨重彩”“着意描写”来暗示考查方向,也可能会像例题那样直接说明考“渲染”。而且一般不会要考生辨识出渲染手法,而是结合诗歌的意境来考,只要求考生答出使用渲染手法后营造了诗歌什么样的氛围。如果问诗中渲染××之情,就要想到“渲染”一般是用景来烘托情感的,找出写景句子,分析它与所写之情的联系,就是解答关键。3.对比  烘托对比是把

6、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战死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示深刻。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题:词的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此词的主题写梅花,着力歌

7、颂了梅花不骄贫、不谄富的高尚品德。上阕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方式让读者去猜测。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的地点和环境。下阕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两种不同的环境。三、四句是全诗精华,它流露出作者朴素的平等思想,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洁操守。从整首词而言,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果不看清题目要求,很可能回答错。(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烘托,本是

8、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目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