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710390
大小:159.01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10-30
《老中医路志正医疗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学家路志正临证撷英李锡涛路喜素整理编者按:路志正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妇、儿、针灸亦有较深造诣,曾多次出访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法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本文系统介绍路氏在学术思想上善调脾胃,重视湿邪以及倡导临床思维科学化的观点,临床特色方面,重点介绍他对疑难病证、心痹、心痛、痹病、中风的治疗经验。在医论医话上,记载他治疗脑晕、脑水肿并肾衰、濡泻、呕吐、胃痛、湿证喉喑的独特见解。并把他毕生使用,行之有效的经验方五首附于文末。纵观全文,可知路志正教授,在临床上的辨证
2、思路,诊治特色,立法处方,灵活化裁均有独特见解,不失为临床大家的风范,这些经验对于中医同道有极大参考价值。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赵濂《医门补要》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男,汉族。1922年1月18日生于河北藁城县一个中医世家。父亲从事中文工作兼通医理,尤精古文与周易;伯父路益修系河北名医。受家境熏陶,路氏自幼即立下从医之志。6岁入学,课余诵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学入门书籍。1934年进入伯父创办的河北中医专科学校学习,曾特聘清末秀才陈宣泽先生专门教授古文,又拜山
3、西盐城名医孟正己先生为师,经过五年磨砺勤求,不仅熟读经典,且随师侍诊抄方,临证能力迅速提高。1939年毕业后以优秀成绩通过河北省政府统一考试而获中医师资格证书,悬壶藁城,服务桑梓。解放初期,路氏被调往卫生部中医部门(1955年改为中医司)专作技术指导工作,曾前往辽宁、吉林、山西、安徽等地考察指导中医工作,发现和推广了不少中医经验。此间还曾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工作,为志愿军战士治病疗伤。1958年他通过深入基层,初步总结制订了一套中医临床工作的规章制度。他还积极参加董德懋教授创办的《中医杂志》工作,任编委多年。路氏还与肖龙友、施今墨、赵树屏、魏龙骧等一起被中华医学会聘为“
4、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第一卷585委员”,为中西医加强团结合作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曾先后陪同卫生部部长助理齐仲桓、前苏联首席顾问鲍尔德烈夫、副部长徐运北等同志前往华东等地考察血吸虫防治工作,并首先提出先用中医药治疗腹水,再用西药锑剂杀虫的晚期血吸虫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1960年路氏曾随中医研究院到包头钢铁公司职工医院工作,在抢救大面积钢水烧伤患者中,灵活动用中医疗法,取得了确切的疗效。路氏从医50余年,治学严谨,谦逊好学,诲人不倦,虚怀若谷。他精通中医经典,并阅读了大量古今医案,熟悉各家学说,并能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应用发挥,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对内科杂病和妇、儿、针灸各
5、科均有较深造诣,能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圆机活法,应用自如。他治疗眩晕的经验,已编制成电脑程序,先后到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法国等国家交流,各国患者纷纷慕名前来就诊。路氏学验俱富,著述丰硕,曾公开发表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并积极参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中医(国)针灸学概要》等书的编写工作,其他主要著作有《中医内科急症》、《痹病论治学》、《路志正医林集腋》等。路氏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医疗卫生国际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老年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
6、审委员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任医师、教授等职。他将“满招损,谦受益”题辞悬于书斋,作为座右铭,并以“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孜孜以求,从不懈怠,积极致力于振兴中医的伟大事业。学术精华一、善调胃治杂病路氏在《内经》“人以胃气为本”和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保胃气、存津液”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并受李东垣、叶天士等前贤的影响,临证十分重视调养后天脾胃。纵观其调治脾胃的经验特色,可总结为“八字”治疗方针,即“补益、调顺、健运、顾护”四个方面的理脾大法。补益,即补其后天之宗气,益其生化之源泉;调顺,即调其中转之枢机,顺其升降之功用;健运,即健其中土之气,运化水
7、湿之邪;顾护即顾其免伤毒邪之损害,护其供养之功能。路氏在临证中无论内伤、外感,均重视调养脾胃,具体运用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虚损证候应从脾论治脾胃司受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之职,人体五脏六腑,四肢肌肉,皆赖脾胃化生之气血营养。前贤有关论述颇丰,此不赘述。但一切虚损病证都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用补益脾胃治法临床都有一定的疗效。这是经千古以来不断验证的。路氏根据《内经》提出的“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临床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灵活掌握,更有发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特别是用现代医学手段诊断的疾病,尤多心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