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峪地区综合读图分析

景陵峪地区综合读图分析

ID:47701345

大小:56.9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2

景陵峪地区综合读图分析_第1页
景陵峪地区综合读图分析_第2页
景陵峪地区综合读图分析_第3页
景陵峪地区综合读图分析_第4页
景陵峪地区综合读图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景陵峪地区综合读图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景陵峪综合读图分析一、图区自然地理概况一)图区面积与行政区划根据比例尺可换算出图区面积为15.2X20.05=304.76平方公里。景陵峪屈河北省房山县,图区主要村镇有;屮南部的景陵峪,东部的黄村,北部的红地、二渡河以及西部的区庄等。二)区内水系发育特征区内水系较发育,景陵峪河为图区主要河流,位于图区的西南部,呈北东一南西向展布,流向为北东一南西向。景陵峪河有三条主干支流,其屮两条呈近南北向流经二渡河、上台等北部地区,一条呈近东四向流经沙峪、黄村等东部地区。三)图区地形地貌特点本区地形属中一低山区,北部青风岭、西部黄山等为低山

2、区,中南部景陵峪一黄村为山涧河谷地形,南部平望岗为中山区。区内山脉主耍冇北部的青风岭与南部的平望岗,山脉的总体延仲方向为近东西向,故形成了区内南北高、中间低的地貌景观。区内最高峰为平望岗,海拔1180米,最低点为景陵峪海拔低于380米。高差大于800米。二、区内地层发育特征-)区内地层概况区内地层主要由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组成,其中上古生界地层发育最为完整。主要缺失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以及屮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等地层。-)区内地层分布特点区内上古生界地层分布而积最为广泛,北部、屮部与四部广大地区均为上古生界分布区,下古生

3、界与中一新生界仅分布于图区的中部与南部等部分地区。区内地层总体走向约为南西110—120°o1、下古生界:卜•占生界为图区出露最老地层,主耍由卜)中志留统组成,缺失寒武系、奥陶系及上志留统地层。主耍分布于红地岩体周围及四部四山等地。分布面积约占图区的XX%2、上古生界:本区上古生界地层发育最全,仅缺失下泥盆统地层。同时上古生界又是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从北部的青风岭至南部的景陵峪、黄村及曲部的区庄、西山的广大地区均为上古生界分布区,分布而积约占图区的XX%o3、中一新生界:区内中一新生界仅由中一下白垩统、古新统及第四系组成,缺失

4、上口垩统、始新统、渐新统及上第三系等地层。主耍分布于南部的平望岗一带,而积约占图区的XX%三、区内岩浆岩特征-)区内岩浆岩概况区内岩浆岩分为侵入岩与喷岀岩两种类型,其屮侵入岩主要分布于红地与羊山两地,喷出岩则分布于平望岗一带。1、侵入岩:区内侵入岩分布于红地与羊山两地,两岩体均呈长椭圆状南东110°方位展布。其中,红地岩体出露面积较大约为XX平方公里,羊山岩体出露而积较小约为XX平方公里。两岩体同屈于印支一燕山期,但红地岩体侵入时•代略早。1)红地岩体:红地岩体岩性描述(见指导书73页),另外根据流面产状可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

5、带倾角平缓,因此岩体的侵蚀深度不大,故下部应存在一大型岩体,见红地岩体剖而图(作横穿红地岩体的地质剖面插图)。2)羊山岩体羊山岩体岩性描述(见指导书73页)。2、喷出岩:区内喷出岩形成于晚白垩世末期,因受上覆古新统地层的覆盖,故零星出露于平望岗一带。喷岀岩岩性描述(参考教科书玄武岩)。四、区内变质岩本区变质岩以区域变质岩千枚岩、板岩为主,分布于红地岩体周围。1、千枚岩:千枚岩岩性描述(参考教科书),原岩为XXXo2、板岩:板岩岩性描述(参考教科书),原岩为XXXo五、区内构造特征-)构造层划分与特点根据区内地层发育和地层接触关

6、系以及变形特点,区内地层可分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一新生界三个构造层。1、下古生界构造层下古生界构造层由屮一上志留统组成,该构造层变质、变形程度较强,褶皱、断猎构造构造十分发育。该构造层内的褶皱多为紧闭型褶皱,褶皱轴线近东西向展布,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延伸。说明加里东构造运动对本区的影响较人,中志留世末期本区受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力,造成木区下占生界地层形成近东西向的褶皱与断层,同时下古生界地层普遍发生区威变质作用。2、上古生界构造层上古生界构造层为木区最为重要的构造层。该构造层不仅分布面积最广,也奠定了本

7、区构造格局的基本框架。该构造层内褶皱、断裂较发育,褶皱多为规模较大的开阔型褶皱,褶皱轴线总体延伸方向为北西一南东向。断层除四山地堑呈南北向展布外,上台、黄村两逆断层走向基本与本构造层内褶皱轴线延伸方向一致。根据本构造层的特点可以看出,构造层内的各种构造既继承了下古生界构造层的基木格局,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耍表现在以卜•几个方面:1)印支构造运动使本区同样产生近南北的水平挤压力,但挤压力方向较下古生界构造层略微偏东,约为北东20°,从而造成上古生界构造层内褶皱、断层的延伸方向基本继承了下古生界的构造格局,即褶皱、断层的总体延

8、伸方向均为近东西向展布的特点。2)上占生界构造层内地层的变形程度明显低于卜•占生界构造层,主要表现为:其一,褶皱多为开阔褶皱类型,褶皱两翼倾角较下古牛界构造层内褶皱两翼倾角缓。其二,上古生界构造层内的断层密度明显小于下古生界屮的断层密度。另外,印支构造运动造成本区较大范围的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