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669474
大小:4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1-27
《关于金融创新在中国实践的若干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金融创新在中国实践的若干思考一、金融创新的国际视角普遍的观点认为,金融创新指的是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文章所指的金融创新多是微观角度的金融创新,即金融工具与金融业务的创新。最初时候,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只有几种,如银行存款、汇票、债券、股票等。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金融市场也进入了剧烈波动时期,由于各国的高通货膨胀率和普遍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加之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
2、,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金融风险也越来越高,因此,金融市场对于规避风险的需求也越加旺盛,同时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金融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也推动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大型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地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与交易。美国经济学家HenryKaufman的经典比喻“如果一个对各种金融工具了然于心的分析师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睡眠状态,90年代末醒来,他会对眼前的金融世界感到非常陌生,对各种新金融工具更是茫然不知”就形象地说明了金融创新的程度之深,影响之广。到如今,作为一系列金融创
3、新的结果,金融市场上新兴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是蔚为大观,方兴未艾,并且越来越复杂。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为美国第7页/共7页过度的金融创新敲响了警钟,2010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性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华尔街投资银行提出了更加严厉的监管,这些信号在提醒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的功能是转移风险,但是不能真正消除风险,一些投资银行过分贪婪与唯利是图也应该得到一定控制,对其适当的监管和引导应该是必要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在远期、期货、期权、互换基础上派生的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让人眼花缭乱的今天,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开发的初始
4、目的似乎更应该被强调,那就是管理风险的作用,转移风险,增强流动性,创造信用与创造权益。二、衍生工具的应用经验伴随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浪潮,金融衍生品也日益大行其道,它们是由原生性金融工具(货币、外汇、存单、股票、债券等)繁衍出来并从中派生出自身价值的金融工具,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目的,具有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功效,即把风险转移给了愿意承担风险的投机者。目前的金融衍生工具大体可归结为远期、期货、期权、互换四大种类,它们也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像儿童玩的积木块那样,常常被用来搭配组合,构建“金融积木箱”来管理风险,复杂的衍生
5、品基本上也是根据这四种基本衍生工具继续打包组合开发的。金融衍生品具有派生性、虚拟性、高杠杆性和高灵活性等特点,开发它们的初衷是帮助人们规避金融风险,稳定金融市场,其管理风险的效果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实践中也有着巨大的显现。第7页/共7页典型的例子是,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导致的石油价格上升,一些政府部门使用商品衍生产品来管理石油价格的风险,他们使用衍生品锁定燃料的成本,作为控制能源预算的一种途径,比如当时亚特兰大的大众运输系统介入了一年期的商品互换来锁定预算中的燃料价格,互换合约保证其在1991年到1992年的会计年度
6、内以每加仑53.3美分的价格购买900万加仑2号民用燃料油,相比实际的市场价格而言,这项交易就为亚特兰大的大众运输系统节省了150万美元。在金融市场相对成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许多工业企业利用外汇远期管理汇率风险,对交易风险进行套期保值;使用期货对风险敞口进行套期保值;利用互换来管理利率波动的风险,商品价格的风险和股权价格风险;利用期权来管理企业面临的利率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等等。实践表明,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风险创造收益的例子已是不胜枚举,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过度的倾向,造成了一系列导致企业亏损的案例,尤其对发展中国家
7、的企业而言。这些衍生产品的设计过度复杂,杠杆性过高,使得原来用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衍生品偏离了它的初衷,金融杠杆被过度扩大,也逐步酿造了越来越大的金融泡沫。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国外金融衍生产品的应用实践是利大于弊的,其经验教训也是值得中国金融市场学习和借鉴的。三、衍生工具的中国教训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成功应用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若失败也会造成惨重的损失,比如1995年世人瞩目的巴林银行的破产,直接原因就是由该银行新加坡分支机构的交易员进行日经指数期货投机造成的。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多是失败的案
8、例,产生了巨额的亏损。这些亏损案例层出不穷,触目惊心:第7页/共7页1997年,湖南株洲冶炼厂在LME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并发生逼仓,最后造成近15亿元人民币巨亏;2004年中航油事件亏损了5.3亿美元;2005年国储铜事件亏损了6.06亿美元;2008年国航、东航燃油“套保”分别亏损68亿和62亿人民币,2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