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6625
大小: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08
《鱼类养殖网箱内两种寄生性纤毛虫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生物技术鱼类养殖网箱内两种寄生性纤毛虫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鱼类养殖密度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各种养殖疾病接踵而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养殖鱼类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上,而对由原生动物引起的寄生性疾病因寄生虫个体微小而被忽视。纤毛虫是原生动物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大类群,它不仅能影响鱼类生长、导致鱼体消瘦、免疫力下降、抗病性差,还能影响鱼的品质,影响商品价格,严重时可引起鱼类大规模死亡,特别是一些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经济鱼类。只有加快对寄生性纤毛虫的研究,加强
2、科技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才能使鱼类养殖业一直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才能增加渔业效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纤毛虫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原生动物亚界之纤毛门,是原生动物各门中特化程度最高也是最复杂的一大类群,具有十分久远的进化和演化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真核生物之一。迄今已知的纤毛虫约9000余种,命名者则超过15000种,它们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环境分布及其他生物学特征方面均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其基本特征是:(1)在其生活史中至少在某一时期存在纤毛或纤毛器(由纤毛进一步特化而成的具特殊功能的“小器官”)作为运动和摄食胞器;(2)具两型核(司营养
3、的多倍体的大核和司生殖的二倍体的小核);(3)具有高度特化的细胞器如纤毛、伸缩泡、胞口、胞咽、胞肛等;(4)无性生殖通常为横二分裂,少数种类有出芽生殖;(5)有性生殖为独特的接合生殖,极少数有配子生殖;(6)生活方式有自由生活、共生、共栖及寄生等多种类型。在纤毛虫原生动物中,真正意义上的寄生种类仅为少数,它们可能往往并不表现出十分显著的宿主专一性,但危害性却较高。如小瓜虫,寄生于淡水鱼中的是多子小瓜虫,寄生于海水鱼中的是咸水小瓜虫,又称刺激隐核虫。上述两种小瓜虫都是专性寄生性纤毛虫类,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世界,对宿主种类和年龄均无严
4、格选择性,主要寄生于鱼类的鳃、皮肤、口腔、鼻、眼角膜等处。病症为肉眼可观察到病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状囊泡,体表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寄生处组织发炎、坏死,鳞片易于脱落,鳍条、鳃腐烂。寄生于鳃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鳃呈暗红色。眼组织被虫体侵袭时,会引起发炎、最终致瞎。病鱼食欲不振,形体消瘦,游动缓慢,常因呼吸困难窒息而亡。许多危害性种类在严格意义上应属于外共栖生活,但因其常存在于宿主的敏感或要害部位(如鳃表、感官或运动器官表面)而危及养殖动物的呼吸、运动、摄食以及其它生理活动,即以间接方式危及宿主。如车轮虫、杯体
5、虫等。车轮虫主要以细菌、有机碎屑或宿主脱落的细胞和组织为食,附着于宿主体表或鳃表,严格上讲是一种共栖而非寄生关系,但将之列为寄生种类,是由于它可通过附着盘紧紧吸附在宿主组织表面,对宿主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当宿主的鳃组织因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形成炎症灶时,其附着及机械刺激即会加重症状,从而对宿主产生明显的危害性和损伤。病症为病鱼因虫体寄生的刺激,引起组织发炎,分泌大量粘液,在体部、鳃部形成一层粘液层。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以至死亡。杯体虫主要以细菌和有机颗粒为食,附着于宿主体表或鳃表,是一种共栖种类,其少量寄生对宿主
6、危害不大,但当水体中有机质含量增多而换水量少时,虫体就会大量繁殖,导致鳃区呈黄色或灰黑色且分泌大量粘液,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最终因鳃部受压,窒息而亡。少数危害性种类属于兼性宿主种,即在通常情况下营完全的自由生活,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宿主因伤残而招致病原的侵入)则会在宿主体内或表浅部位大量滋生,从而构成对养殖动物的直接危害。如盾纤毛虫,属兼性寄生虫,一般情况下营自由生活,以悬浮的微小颗粒物质(细菌、微藻、原虫等)为食,但在某些环境下,这些纤毛虫可以表现为寄生性,吞噬某些鱼类的细胞和组织残渣并在其组织内生长、繁殖。病症为感染初期病鱼
7、皮肤颜色发白,病灶处外观表现为浮肿状;严重感染个体的病灶处皮肤发生溃烂、出血。解剖可观察到病鱼多有腹水,肝脏充血,部分病鱼肝脏内可观察到有虫体存在。此外,还有一部分营自由生活的纤毛虫普遍偏好富营养环境,可在高污染水体内形成优势种群,因此常可加剧水质恶化,或对水产养殖中的某些环节(如饵料培养等)产生破坏作用,故通常在生产实践中也被视为有害类群。关于寄生性纤毛虫原生动物的研究国际上开展较早,可追溯至19世纪。但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直至20世纪50-60年代,纤毛虫研究仍停留在“经典”时期,即通过活体观察获得虫体大小、外形、行为等方面的特
8、征。随后纤毛虫的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60-70年代是纤毛虫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时期,在这一时期,纤毛虫研究从经典的建立在活体观察水平上的研究转入到应用现代技术(银染技术、新的观察手段如免疫荧光技术、微分干涉技术、分子生物技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