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煤系地层公路边坡病害机理分析及防治对策

广东煤系地层公路边坡病害机理分析及防治对策

ID:47661122

大小:5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8

广东煤系地层公路边坡病害机理分析及防治对策_第1页
广东煤系地层公路边坡病害机理分析及防治对策_第2页
广东煤系地层公路边坡病害机理分析及防治对策_第3页
广东煤系地层公路边坡病害机理分析及防治对策_第4页
广东煤系地层公路边坡病害机理分析及防治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煤系地层公路边坡病害机理分析及防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广东煤系地层公路边坡病害机理分析及防治对策摘要:本文以京珠北高速K18+170〜+275边坡为例,通过位移监测、理论分析、工程类比等方法对广东煤系地层的特点及病害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煤系地层高边坡病害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工程经验。关键词:路堑高边坡;煤系地层;病害机理;防治对策;动态监测中图分类号:TU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70-030引言煤系地层包括炭质泥岩、炭质页岩、含炭质粉砂岩等。煤系地层的岩性较为复朵,其公路边坡需要对地质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设计与施工相互补充,根据现场开挖及工程地质调查

2、及时对设计内容进行调整。我国在煤系地层边坡的研究较少,但仍有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京港澳高速是我国高速公路的重点工程,其粤境北段(京珠北)分布较多煤系地层,运营期间出现了煤系地层边坡的严重滑坡爭故。本文结合京珠北高速K18+170〜+275边坡,利用位移测量、理论分析、工程类比等方法分析研究其病害机理及防治对策,以期对广东省煤系地层公路边坡防治提供参考。1边坡工程地质条件1.1地形地貌该路堑位于管埠高架桥与双桥大桥之间,属低山丘陵区,地面较为平缓,自然坡度15〜25。,地面高程225.0-259.0m,顺坡向小冲沟发育,路堑区坡面植被发育。路矩开挖区基岩裸露。线

3、路以直线形式通过,该左侧路堑为四级坡,线路走向176°,坡向266°,坡高约20m(见图l)o1.2地层岩性本区位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过渡地带。根据检查井开挖揭露,表层0〜5.2m为坡残积粉质粘土(Q4dl+el):褐黄色,硬塑,粘性较强。5.2~14.2m为石炭系(C)炭质灰岩夹炭质页岩:炭质灰岩为强~弱风化,微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见钙质充填,岩质硕、脆,岩芯呈碎块状;炭质页岩由泥质、炭质组成,岩石极软,浸水易软化,岩石呈碎屑状。14.2~18.0m为泥质细砂岩:强风化,裂隙发育,泥质充填。1.3地质构造本区位于新华夏系北东向罗家渡断裂带附近

4、,分布地层为石炭系(C)炭质灰岩、页岩、砂岩,岩层呈单斜状,分布较有规律,变化较小,产状280-300°Z25〜40。,在炭质灰岩中发育120。Z60°、180°Z80°、240°Z80°三组节理,间距0.5〜1.0m,裂隙中粘土和石英岩脉充填,在页岩、砂岩互层区发育50°Z70°、120。Z70°二组节理,间距0.1-0.3m,岩体破碎,全〜强风化。1.4水文地质条件本区经地质勘探揭示,均无地下水。但是随着土体及岩体全强风化层深度增加,含水量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土体与炭质灰岩接触带和炭质灰岩与砂、页岩过渡带,土体及风化层均为软塑状土,对边坡工程稳定不利。地表水主要

5、为大气降雨,雨季地表水均沿坡面排泄,边坡土体有一定的渗透能力。2009年8月雨季调查时,在一级挡墙多处泄水孔见地下水出露,部分泄水孔水量较大。2病害机理分析1.1边坡原设计情况(见图2、3)K18+170〜+225段第1级坡率1:0.25,采用C15片石栓挡土墙,高6.5m;第2级1:1.25,釆用浆砌片石护面,高5.5m;第3级1:1.5,采用浆砌片石护面,高8moK18+177〜+225段一级平台设9根抗滑桩,桩径1.5X2.0m,水平方向间距6.0m,桩长12m;K18+194〜+220段堑顶设6根抗滑桩,桩径2.0X3.0m,桩长28.0m,水平方向间距6

6、.5m,与线路方向夹角23。o2006年4月和2007年10月,由于边坡变形严重,在K18+180〜+210段二级以上坡面或平台采用钢花管注浆,坡面重新采用浆砌片石护面,在2007年10月注浆后,边坡位移较小。K18+225〜+275段边坡一级坡为C15片石磴挡土墙,高6.5m,二级坡采用护面墙,高5.5m,三级坡采用边坡渗沟+骨架植草防护(后期)。2.2边坡病害情况2.2.1深孔位移监测该边坡在施工过程中设置了一个监测断面K18+194C见图2中1-1断面),其走向为281。,与线路走向夹角为105。。运营期间此边坡曾发生多次滑坍,2006年3月中旬和2007年

7、11月采用钢花管注浆进行加固。至2010年10月,三级坡(K3钻孔)lm深度位置最大累计位移为107.9mm,较2009年11月(97.lnun)增加了10.8mmo二级坡(K2深孔)累计位移观测值为215.99mm,2009年7月0〜4m深度位置累计位移观测值为195.97mm,较2009年7月份增加了20.02mm。通过位移监测得知(见图4、5),该边坡三级坡的滑动面深度分别在7.5m和13.5m附近;二级坡滑动面深度在4m和10m附近。位于高速公路路基右侧(检查站山侧挡墙顶)的K1测斜孔在2010年度整个监测时间内总累计位移增加了2.0mm,其中2010年暴

8、雨影响期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