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659097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8
《敬一丹演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敬一丹演讲稿当焦点访谈遭遇微博——敬一丹在江西师范人学的演讲◎江西师范人学传播学院研究生叶盛世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想问人家,你们此时还能想起小时候在家里陪着父母,看完《天气预报》Z后等着《焦点访谈》栏FI开播的情景吗?你们还看电视吗?走进你们这些80后、90后的同学们中间,我有些不自信。因为很多的人学生都对着我说:“一丹老师,我妈妈特别喜欢你!”也有大学生捉到爷爷奶奶喜欢我。是的,你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都是《焦点访谈》的第一代观众,也是《焦点访谈》栏冃最忠实的观众。而今天的你们,遇到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当焦点访谈遭遇微博”,即“当电视媒体遭遇网络”,这是我们在新媒
2、体条件下遭遇的新问题,但是以前乂有谁会知道很多年Z后的舆论监督会变成今天这个模样?无论怎么说,《焦点访谈》给我了一方舆论临督的天地、一个表达意见的渠道,给我了一个认识中国、表达中国的机会,接卜•来我就给大家说一下《焦点访谈》o起初,央视在每天黄金时间播出的一档13分钟的舆论监督类节U。因为关注焦点,因此渐渐被取名为《焦点访谈》。栏忖开播之初,央视的领导找到我,让我担任《焦点访谈》栏冃的主持人,领导说想好了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是方宏进。当时我还在《经济半小时》、《一丹访谈》担任主持人、记者工作。我述没有做好來《焦点访谈》的准备。在中国这个传媒坏境中,有着太多的禁区,因为中国人
3、传统意识当中,有权利的人一般都是城管、“人盖帽”式的人,能把这种人拉到记者的摄像机前,是有很大阻力的,但是《焦点访谈》做到了。《焦点访谈》原來是一档可以对权力进行监督的地方,是百姓眼中的青天,是对以倾诉冤情的地方。在中国传统法制不健全的年代,《焦点访谈》充当了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倾听民声,舆论监督”的渠道。因此,我决定來到这个节U,于是我在1995年9月1日在《经济半小时》中跟观众说再见,于是又在1995年9月2日在《焦点访谈》中跟人家说你好,我正式开始了与《焦点访谈》为伴的传媒生涯。可是,《焦点访谈》刚刚开始搞舆论监督的时候,面临很多障碍,那江西來比较,南昌(省会)的
4、报道不了,总可以报道新余(非省会地级市)的吧?新余的报道不了,总对以报道于都(县城)吧?但是于都报道的也很少,一般都是报道乡镇,被人们称为“刑不上司局”。这是中国最高的电视媒体在复杂的传媒环境中舆论监督的表现。然而,就是这样—•档电视栏FI,三任国务院总理亲临节冃视察、座谈、题词。朱常基总理來到《焦点访谈》的时候,曾经亲切地対我们说:“我是《焦点访谈》的忠实观众,同吋也是《焦点访谈》的坚实后台。”一个观众、一个后台,揭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焦点访谈》的支持。可以说,没冇像朱鎔基总理这样的尚方宝剑,《焦点访谈》就没冇今天。但是在朱鎔基总理來《焦点访谈》那一天,我接到了一个十分特
5、殊的任务,就是请总理为我们栏忖题词、签名。朱总理是从來不为任何单位、组织题词的,这让•我十分为难。我怎能为这破坏了总理的规矩。可是领导吩咐的任务,又不能不做,我只好伺机而动,等待机会。就在总理來到我们节L1组那个空闲的吋间,我对总理说:“总理,你今天看到的人员还不到我们栏1=1组总人数的1/10。”“噢?你们栏H组这么多人啊?”总理冋答道。“是啊,我们前方很多年轻的记者渴望您能给我们他们留句话?”我很真诚地说。说完,说完,方宏进便把签字木递了上來,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总理不题词。”我再一次恳请总理,总理轻轻地在桌上砸了一个圆形的弧线,那个弧线永远留在了我的办公桌上,那是总
6、理试笔吋留下的弧线。总理认真地在签字本上签上,“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朱总理赠给央视《焦点访谈》及新华社等其他青年编辑、记者的话,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來到《焦点访谈》,我述有一个没有准备好,那就是每天都要而对上百封观众來信,那个时候没有QQ、微聘这些新媒体手段,书信成了老百姓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在书信里,倾诉的全部都是不平、怨气,每天上百封来信堆在办公桌上,我没有做好应归全国观众朋友嘱托的准备。这些信,一般都是來自祖国的最角落,落款一般都很长,人多來自农村。还有一些是来H农村的,但是是从城里的大学校园里寄出来的,可能这些揭露村霸、上级的信件在当地寄不出
7、來,而采取了这样的寄信方法。而对这么多观众的來信,我们焦点访谈一年总共365期,365期一共能解决多少问题?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活得特别沉巫,因为而对这么嘱托,我显得无能为力。最后,我想除了一个新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电视观众的来信整理起来,进行统一回复,这是一个媒体人在媒体之外的冋复,然而不回复乂有什么办法呢?如果说这些发出的声音没有回应,没有共鸣,发出的声音乂有什么意义呢?于是,我便把所有的书信及我们编辑记者的回复整理成书,名字叫《声音》。书出版之后,阅读的人特别多。但是冇一个大学生给我的凹复,给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