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646133
大小:76.0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1-31
《新课程理念下小语实践性作业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小语实践性作业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倡导已久,但效果不甚理想。我与我的同伴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小学生依然背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过着应试教育的生活,课业负担并没有从实质上得到解决。本课题就是站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改革小语作业设计,实施实践性作业探索,呼吁教学做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从而真正达到减负提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语文 实践性作业
2、类型与设计一、对小学语文作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当前小学生语文作业现状的调查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之后,小学生课业负担总体上已有所减轻。那么,小学生的语文作业有了哪些改进,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学生对语文作业又有哪些新的意见和建议呢?为了解上述情况,我与我的同伴拟定了问卷测试题,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校部分年级学生的语文作业进行了调查。我们设计了26道试题,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语文作业情况,学生对语文作业的评价等。调查对象共计109名。对象中有六年级学
3、生62名,其中女生43名;三年级学生47名,其中女生24名。在这些学生中,成绩优秀的28名,中等的68名,较差的13名,其中32名学生担任组长以上职务。本次共发放调查表109张,回收109张,且全部有效。我们对试卷中的各个问题逐项按人次作了统计。2.调查结果和分析(1)小学生语文作业在“量”的方面控制比较严格。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小学三年级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45分钟,六年级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统计显示,三、六年级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当天(除双休日
4、)语文作业的人次依次为171、201,分别占受测学生总数的91.37%和81.05%。学生双休日完成作业总时间在一小时内的,三年级为89.36%,六年级为66.13%。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周里,四个班各有一天没有语文作业,占总班级数的22.22%。(2)小学生语文作业在“质”的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般说来,提高质量远比减少数量来得艰巨、复杂。从调查情况看,小学生语文作业在形式方面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单调、内容机械、应试色彩浓。具体表现为:语文作业现成内容多,实际编写少。课文中的生
5、字新词、重点段落,课后的练习作业,以及教辅资料上的题目,构成了小语作业的主体。教师很少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编拟一些适合学生完成的作业。在接受调查的班级中,只有三次作业属于教师自行设计,占作业总次数的3.3%。语文作业知识巩固多,实践应用少。语文教师布置作业时大多着眼于巩固学过的知识,而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则相对较少。我们调查了学校18个班,一周内共布置了108项语文作业。其中要求生预习的10次,占总数的9.26%;要求学生看课外书的8次,占总数的7.
6、5%;让学生动手制作的只有1次,占总数的不足1%。三者合计,不足17%。11语文作业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在人们的眼光中,口头作业其实算不得作业,因此,要求学生完成的也就少了。在受调查的108项作业中,朗读(背诵)作业5次,看课外书为8次,其余都要求学生书面完成。书面作业占总数的87.96%。语文作业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调查表明,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班级,在抄写生字新词一项,教师有时允许学生有选择地抄写。3.传统语文作业设计的弊端剖析传统的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掌
7、握,忽视学生能力发展,过多考虑作业量的大小,忽视作业质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性作业内容,生硬操练,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这些作业,过于枯燥、呆板,不但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其缺陷主要表现在:问题提出的单向性。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问题答案的绝对性。在传统作业中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对作业质量的评价中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非
8、“对”即错,这就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制品。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但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作为一种重要共通能力的“与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是很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