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614719
大小:4.62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10-09
《(鲁京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7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2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含解析)岳麓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2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学科指导意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知识点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服装(1)鸦片战争前后(2)民国期间2.习俗(1)“断发”运动(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
2、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3.传媒-22-(1)报刊(2)电影4.礼仪(1)日常礼仪: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2)近代婚姻: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3)丧葬礼仪: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礼仪引起国人注目。(4)影响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信息提取: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
3、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2-【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1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019·日照模拟)如图是192
4、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22-解析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打倒正月初一》反映出对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彻底否定的做法有激进倾向,故B项正确。答案 B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特点(1)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2)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
5、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3)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2.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
6、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1.(2016·海南单科,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
7、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22-解析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丧失了当初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