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80316
大小:30.9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1-10
《阳明心学与汤显祖的言情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阳明心学与汤显祖的言情说左东岭内容提要本文是对阳明心学与汤显祖言情说关系的研究。文章认为,汤显祖的言情说受到泰州后学罗汝芳生生之仁心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他贵生的哲学思想、顺情的政治思想与重情的文学思想。这种以生生之仁为核心的重情思想包含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新的时代境遇中的新特征。文章通过对阳明心学与汤显祖关系的考察,从而得出了有别于前人的学术结论。关键词汤显祖 生生之仁 言情说 阳明心学 《牡丹亭》 “言情”是晚明士人的一大人生追求,从哲学到政治再到文学,无不显示出言情的踪迹。而汤显祖无疑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在现代人眼中,汤显祖是以其戏剧创作上的所
2、谓“临川四梦”与其言情主张而显名于世的。然而在广大学者的论述文字中,均将汤显祖的言情说视为反理学、反礼教甚至反封建的思想主张,尤其是在论述其著名剧作《牡丹亭》时就更是如此。就该剧的基本冲突看,的确有情与理对峙的倾向,剧中不仅有压制女儿情感的封建家长杜宝,还特意设置了一位迁腐古板的老儒陈最良,并最终以柳梦梅、杜丽娘的爱情胜利而结束全剧,更重要的是,作者本人还写了那篇脍炙人口的《牡丹亭题词》,其中曰:“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1]其情、理对峙的态度可谓一目了然。但由此推开去,说汤显祖是反礼教反封建的,却依然是草率而危险的学术结论。其实,汤氏的言情说具有非常复杂
3、的思想背景,同时也就具有非常复杂的思想内涵。如果仅仅将其视为是市民思想、资本主义萌芽的反封建产物,尽管具有理论上的明快性甚至政治文化建设上的实用性,却并不是汤显祖真实的思想状况,也无助于学术研究的进展。若欲弄清其言情说的真实内涵,须认真梳理他与阳明心学的关系,并寻觅出其所受的心学影响又如何融人其言情说中。方可对其作出一个较为恰当的学术判断。汤显祖与阳明心学具有密切的关系,他不仅有大批心学方面的好友,如祝世禄、管志道、袁宏道、邹元标、罗大纮等等,更重要的是他生长于王学盛行的江西临川,自幼受到心学的熏陶,并成为泰州后期著名学者罗汝芳的入室弟子,所谓“十三岁时从明德罗先生游”
4、。[2]便是他自幼接受王学影响的明证。而三十七岁时再次与罗汝芳在南京相聚讲学,更对其人生态度产生重大影响,所谓“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3]正说明了罗氏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认真探寻汤氏言情说的思想渊源,可以发现罗汝芳的心学主张是一个主要的源头,其途径是:罗汝芳强调赤子之心的体仁学说,影响了汤显祖生生之仁的人世倾向,而这种人世倾向又影响了他关注生命的自我情结,并最终形成了贯穿其人生观、政治观与文学观的言情说。有学者将中国传统哲学说成是一种“情感哲学”,也许过于看中其情感因素而难以被多数学者所接受,[4]但阳明心学具有重情感的特征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因为王阳明既
5、然将心即理作为其哲学的基础,便意味着他要将性与情统之于一心,从而使其哲学更富活力与创造性。王阳明之后,心学逐渐产生分化,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汤显祖所接受的则是泰州后学罗汝芳的学说。罗氏的学术宗旨是什么,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明清时期拥护者称其为圣学,而反对者则讥之为禅,现代学者则更看重其狂放不羁的风格。其实他的学说基本没有脱离阳明心学的范围,只是增加了泰州学派当下指点的平民化特征而已,其核心则在于强调“仁”之生机,也就是从正面引导人们的善根,鼓励其向善求道的情感意志,从而达到圣者的境界,其本人曾如此总结说:“故某自三十登第,六十归山,中间侍养二亲,敦睦九族,入朝而遍友贤
6、良,远仕而躬御魑魅,以致年载多深,经历久远,乃叹孔门《学》、《庸》,全从《周易》‘生生’一语化得出来。盖天命不已,方是生而又生,生而又生,方是父母而己身,己身而子,子而又孙,以至曾而且玄也。故父母兄弟子孙,是替天命生生不已,显现个皮肤;天命生生不已,是替孝父母、弟兄长、慈子孙通透个骨髓。直竖起来,便成上下古今;横亘将去,便作家国天下。孔子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其将《中庸》、《大学》已是一句道尽。孟子谓‘人性皆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其将《中庸》、《大学》亦是一句道尽。”[5]根据其话语的完整意义看,其学术宗旨是生生之仁与孝弟慈之善两项主要内容,而将此二
7、点合而言之,则是其所谓的赤子之心,而所谓赤子之心,便是“爱父爱母,不须学,不须虑,天地生成之真心也。”[6]正是这种生生不已的万物一体之仁,支撑着他终生东奔西走讲学而不辍,即使被罢官也不能丝毫减弱其对天下苍生的关注之念,因此,罗汝芳也可算是充满爱心的血性男子。但这种生生之仁又是同原始儒家所主张的爱有差等的亲亲原则相联系的,因而也就很容易与晚明发达的商品经济与日益强烈的物质欲望结合起来,构成个体情欲与国家天下同时并举的互为关联观念,这从阳明的学以为己,到王良的尊身保身,再到李蛰的人必有私,都是在强调说明人之进取的心理原动力问题。或许会有人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