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开题报告】

论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开题报告】

ID:475597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8-08

论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开题报告】_第1页
论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开题报告】_第2页
论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开题报告】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法学论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隐私权作为一项法律上确认的公民人格权利,其形成的时间较短,但其存在及保护对于人格尊严的重要性已渐渐为人们所重视。自1980年美国法学家沃伦·布兰戴斯第一次提出隐私权的概念以后,各国学者都对隐私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各国也逐渐确立了保护隐私权的制度。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在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中,个人利益经常被忽视,久之造成了我国公民对于个人权利保护意识的淡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文化向国际靠拢的过程中,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对于公民权

2、益中的隐私权也开始重视起来。我国也开始从立法层面保护公民隐私权,但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我国从未明确隐私权的法律地位,而是将隐私权的保护归之于公民名誉权的保护,并且虽有具体的保护公民隐私的条文,也只是零星散布在各个部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当中。而《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也只是确立了隐私权作为公民权利的独立地位,将它与名誉权正式分离开来,却并未明确和规范隐私权的内容和范围。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并没有带来大的实质性的帮助。针对我国目前对于隐私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例如立法尚不完善、司法实践不统一、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等,笔者通过

3、对隐私权其内涵、性质、权利基础及意义的探讨和国内外立法与司法实践的比较,试图构建适合于我国实行的公民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和体系。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对于公民隐私权的内涵、性质、权利基础进行分析,了解隐私权保护的意义。2.根据隐私权保护在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情况,分析我国目前对于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吸取在完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3.参考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建议,对比国外在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及司法情况,针对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和漏洞,提出在完善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设想,构建

4、一个适合于我国施行的完整的保护体系。提纲:论我国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一、公民隐私权的涵义(一)公民隐私权的概念(二)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二、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一)我国公民隐私权的立法现状(二)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问题三、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完善(一)确认隐私权作为独立的人格权利(二)构建完整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总结我国在保护公民隐私权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2.比较分析法:通过介

5、绍德国、美国、英国等隐私权保护制度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各国相关制度的特点,以供我国构建隐私权保护制度时借鉴。3.案例分析法:利用隐私权纠纷的实例进行剖析,总结构建完整的隐私权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适用价值。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0年11月26-30日前,与导师面谈确定正式选题。2.2010年12月10日前,撰写好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上交开题论证小组。3.2011年1月10日前,初期检查。检查内容为:选题、指导教师、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开题论证结果等。4.2011年2月10日,交初稿给指导教

6、师。5.2011年2月30日,交二稿给指导教师。6.2011年3月10日前,中期检查。检查内容为:工作进度、工作态度、纪律情况、翻译文章的原文来源、学生的过程记录卡、指导教师的工作指导卡。7.2011年3月30日,把装订好的毕业论文与过程材料终稿交给指导教师。8.2011年4月16日,第一轮答辩。9.2011年5月7日,第二轮答辩。五、参考文献:[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2]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3]波斯纳:《论隐私权》,载《民商法论丛

7、》第21卷,常鹏翱译,金桥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版。[4]贺光辉:《辩证地对待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5]周昀:《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2期。[6]张新宝:《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马金龙:《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再思考》,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4期。[8]赵士伦:《浅谈我国隐私权保护》,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5期。[9]鲍春:《隐私权在美国的蕴生过程》,载《学理论》,2

8、009年第28期。[10]梁慧星、廖新仲:《隐私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4期。[11]徐怡:《从法律逻辑角度浅析隐私权的司法适用》,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5期。[12]许梅珍、罗燕圆:《解读<侵权责任法>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7期。[13]何孝元:《损害赔偿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