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ID:47538883

大小:8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1-14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

2、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Ø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Ø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二、黄帝Ø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Ø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第二

3、,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农业是主体。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家畜有猪、狗、鸡、牛、羊。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

4、,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9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玉器是礼器。第四节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1.刻划符号到文字发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陶器发现的刻划符号最多。龙山文化发现了文字诞生的可靠的证据。最可靠的证据是在山东省邹平县丁公村发现的龙山文字。2.文字出现的意义文字出现推动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如果没有文字,经验知识的积累流传受到时间空间的极大限制,有了文字以后时间空间的限制就相对被打破了。由于文字的发明,中国历代的文明才能通过文字的载体而

5、世代流传。中国的历史从未中断过,中国的悠久文明连绵不断,这些都和文字的发明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五节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龙的诞生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它是取多种史前先民熟悉的动物特征糅合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1.中国文化中的龙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美好和威力的象征,代表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2.龙文化诞生的物证距今6000年以前的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被誉为“中国第一龙”。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一节天人之学一、天人关系l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天是有意志的至上

6、神还是无意志无目的的大自然l(1)天是有意志的天神、天命、天道l(2)天是自然界的天体,是茫茫的苍天l(3)夏商周的观点:天命决定人事,据天道以定人事,把天道作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人的理想的最后依据。二、天人之学1.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主要人物及思想:孙武:《孙子兵法》中第一次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范蠡:认为国家的强弱、安危,军事上的成败、得失都与是否顺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可缺一,但人和最重要。2.“天道自然”的观点主要人物及思想:孔子:《论

7、语》中关于“天”的对话,记述了孔子对“天”的自然属性的探索。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强调“天”是没有意志的,它的性质如同四时的流转运行,百物的生生不息一样,所以人们要“不怨天,不尤人”正面说就是要靠人自身的努力,孔子这些论断,是“天道自然”的理论萌芽。3.“天人相分”的观点9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总结了先秦各家各派的学说,吸取了它们的长处,摈弃了他们的的短处,在中国思想史学中第一次建立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4.“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天论》)的新观点。第

8、二节变易之学(“有对”之学)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第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老子:看到不少“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社会现象,也看到不少“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自然现象,由此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第二,关于“有对“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的观点最早提出有对观点的可能是《周易》,它通过事物有对,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