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联系

举例分析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联系

ID:47521165

大小:3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13

上传者:asd881529
举例分析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联系_第1页
举例分析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联系_第2页
举例分析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联系_第3页
举例分析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联系_第4页
举例分析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联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举例分析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联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林业管理理论期末考察班级2010级研究生6班专业林业经济管理姓名应文艳学号2010071230092011年3月25号 举例分析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联系与区别Abstract:Intheprocessofforestrydevelopment,ForestSustainableUtilizationandSustainableForestryDevelopmentaretwoveryimportanttheories.Inthispaper,wediscussedthedifferencesandconnectionsbetweenthem.Andasaconclusion,wefoundthatbothofthistwotheoriestrytoestablishaninstitutionalsysteminorder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forestry.摘要: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森林永续利用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理论。在本篇论文中,我们通过实例讨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最终得出结论,即这两个理论都是为了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以便促进林业的发展。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永续利用;法正林;Keywords:SustainableForestryDevelopment;ForestSustainableUtilization;Normalforest;一、森林永续利用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森林永续利用是指在一定经营范围内能不间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利用量。森林永续利用包括:合理利用林地,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持久和相对均衡地供应木材,并在森林资源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采伐量;合理经营利用其他林副产品及森林动物;保持森林生态平衡,发挥和扩大森林的防护特性和卫生保健功能;逐步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果,增加林业收益登。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二、森林永续利用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森林永续利用的一个举措就是科学实施封山育林。一是全面规划落实封育地块。按照国家《封山育林技术规程》和《封山育林管理办法》,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部 适宜封山育林的对象先进行全面普查,然后根据林地情况和立地条件的不同,将封山育林地块划分不同的封育类型,作好年度封山育林作业设计,针对不同的封育类型,采取不同的封禁措施和育林措施,把封育任务和具体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二是按《封山育林技术规程》要求,封山育林区每公顷设置5米防火线,每千亩安排1个护林员、1个护林棚、1座封育碑,全县共设置护林棚1100个,封育碑牌950座,安排护林员1070个,在封育区内,禁止采伐、放牧、割草和其它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各村、组与护林员签订护林责任书,落实奖惩制度,全面落实封禁措施要求。三是加强育林措施,促进森林资源的培育。对有较充足下种能力,因植被覆盖度较大而影响种子触土的地块,进行带状或块状除草、破土整地,实行人工更新;对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间隙地块,按封育类型成效要求进行补植或补播;对有萌蘖能力的乔木、灌木,根据需要进行平茬复壮,以增强萌蘖能力;在封育期间,根据当地条件和经营强度,对经营价值较高的树种,重点采取除草松土、除蘖、间苗、抗旱等培育措施。四是加强检查督办,确保封山育林成效。退耕还林政策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退耕还林是在特定的坡地地域,将那些本应用于生态目的、发挥生态功能的地域的耕地、坡地和草地,通过停止种粮、减少过牧,采用植树造林和种草,恢复其原有林草植被的生态状况与生态功能,以达到重建生态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根本宗旨在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能力的发展”通过退耕还林,重新恢复近几十年来日益退化甚至恶化的生态环境,一方面给当代人一个维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生态环境基础与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尽可能地为下一代人保留和延续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即不仅满足当代人的公平,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而且还可以实现代际间的公平,让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受大自然的恩泽,开采利用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呼吸清新的空气。一、森林永续利用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以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为例,森林永续利用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表现在:森林永续利用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都是为了要扩大森林面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可供使用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是人类活动在对生命支持系统的整体不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选择,而可持续林业则是人类活动对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跨时空情况下,对人类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为规范。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而不是对前者的否定。从永续利用到可持续林业的生态系统管理是森林经营模式的转变。 四、森林永续利用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别1.永续利用与林业持续发展的经营取向不同传统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以森林使用价值为取向.林业持续发展以森林的价值为取向。永续利用强调单一商品或价值的生产,以单一的木材生产和木材产品的最大产出为中心,把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产品和服务放在从属的位置,其目的是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源源不断地、均衡地向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虽然在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为森林多效益林业,但林业经营仍未能完全摆脱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格局。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动能维护为中心,目的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福利,而不仅仅是某种物质产品,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2.核心理论不同法正林理论(这一理论虽然也有争议,甚至受到批判,但从来也没有动摇其在森林经理中的主宰地位)是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基础为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从而保持稳定的蓄积量,追求年龄或龄级结构的稳定状态。  法正林亦译“标准林”、“模式林”、“正规林” ,指实现永续利用的一种古典理想森林。这种森林是在各个部分都达到和保持着完美的程度,能完全和连续地满足经营目的。法正林学说的基本要求是:在一个作业级内的森林,必须具备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三种,并且三种林的面积应该相等,地域配置要合理,符合林学技术要求,具备最高的生长量,使作业级内保持一定的蓄积量,实现森林的永续经营利用。法正林是森林实现永续利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但现实林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很少象法正林模式那样分布,它在导向法正状态过程中要等待几十年,特别是树种、龄级比较复杂的天然林,在导向状态时为了形成龄级阶梯状态,不是采伐旺盛的中龄林就是近熟林,使生长缓慢的成、过熟林不得不留下来的不正常情况。尽管如此,法正林学说对森林永续利用是有价值的,年采伐量等于年生长量就能实现永续利用这个原理,对世界各国都有现实意义。法正林学说经过补充和发展,成为森林永续和均衡利用的经典理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成为欧美国家100多年来实施经营同龄林和追求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理想森林结构模式,对各国林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54年美国K.P.Davis提出“完全调整林”经营思想,扩展森林经营为林龄结构不变下定期收获质量、数量大体一致的木材,实现在现实林中近似地进行法正林方法的经营。100多年来,虽然人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造,但法正林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前提条件却是这一理论本身所固有的,即:一是森林的孤立性与封闭性,二是林木生长的确定性,三是人的完全理性化。而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协调理论是林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核心理论,林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更强调了人的作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和谐,强调了当代的横向公平性及不同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3.经营模式不同传统永续利用的经营模式同农业的经营模式基本相似。林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经营和利用要限制在保持未来生态系统良好状态的目标内。表现为森林健康化,提供最优的功能和效益。4.技术保障体系不同林作为资产,通过集约经营建立理想结构的林分,实行永续作业,提高生长量、蓄积量和木材产量,以增加社会财富。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类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保障体系的基础;生态系统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技术保障体系,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森林资产化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措施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5.操做尺度不同永续利用建立在林班和小班空间尺度上的以林场或林业局为范围的部门生产组织形式,这种生产管理组织形式是以法正林理论为依据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空间操作尺度是建立在景观尺度上的林业生产的区域化、社会化管理组织形式,这一管理组织形式是可持续发展林业的结构、功能、效用三者关系协调理论为依据的。6.评价尺度不同 法正林状态是评价永续收获林业经营行为的基本尺度。可持续的森林即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用三者关系协调统一是评判林业可持续发展经营行为的基本尺度。具体目标为:保持现在和未来森林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和实现自我恢复的潜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持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满足当代和后代各方面的需求,而不损害其他生态系统。7.目标不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7.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7.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7.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林业永续利用强调单一商品或价值的生产,以单一的木材生产和木材产品的最大产出为中心,把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产品和服务放在从属的位置,其目的是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源源不断地、均衡地向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这一理论主要考虑到的是森林蓄积的永续利用,以木材经营为中心,忽视了森林的其它功能、森林的稳定性和真正的可持续经营。从森林永续利用向林业可持续发展转变的过程可以看出,每一次新的林业经营理论的产生都是人类对自然系统理解的升华。从森林与人类的原始和谐相处、森林的过度利用、森林的保护恢复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表明,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森林经营理念也走过了单纯追求木材生产经济效益、永续利用森林、培育接近自然状态的森林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历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