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198
大小:5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08-08
《试论魏晋南北朝浙南农田水利的开发【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__届)本科毕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试论魏晋南北朝浙南农田水利的开发摘要:魏晋南北朝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水利是农业命脉,地方官吏多能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浙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开始起步,其中通济堰是当时最典型的代表。通济堰之类水利工程的修建带动浙南农业发展,同时带来人口、政治地位以及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对后代浙南农田水利的完善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通济堰对全面了解当时浙南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同时深刻意识到通济堰所带来的巨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字:农田水利;浙南;通济堰浙南地区在两汉时期处于蛮荒之地,史
2、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褥”[1]。从东汉开始,由于中原的战乱,大量人口南迁,这种情况下浙南劳动力得以增加,同时带来北方先进的技术,农业开始有较大发展。东汉王朝瓦解后,江南出现独立政权,浙南历经孙吴建国,历东晋南朝约370年左右,这个时期浙南地区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原来落后的农田水利开始得到开发。在以自耕农为主的古代自然经济,水利工程对于农业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农田灌溉以外,同时带动航运交通以及防洪安民等功能,特别是在浙南地区。浙南多山陵,与浙北平原相比,浙南只有一些零星的小平原,古有八山一水一分
3、田之说,良好的水利工程显得更为重要。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浙南农田水利发展总体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利建设的布局上由黄河流域逐渐向江淮流域传递的趋势。在孙吴时期,浙江境内的水利工程数量明显增多,空间布局扩大到瓯江流域,到东晋南朝时期,水利建设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瓯江、椒江流域。其中浙南地区最著名的水利工程莫过于通济堰。自从孙吴建都建业(今南京)以来,孙吴的统治者十分重视长江以南的农业生产,设立农官管理农事。黄武五年,当时都督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2]423,史书上称“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2]42
4、3,“吴”就包括开发中的浙南地区。但浙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发展较慢,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永宁县、乐成县两块区、瓯江支流松阴溪及瓯江中游和飞云江两岸,当时江南政权对浙南开发前景十分乐观,永嘉太守丘迟就称赞说“控带山海,利兼水路,实东南之沃壤”[3]359。从孙吴政权开始,江南政权都十分重视水利的开发。以当时浙南的永嘉郡为例,瓯江、飞云江下游平原地区,最早的水利建设为埭与塘河的建设,西晋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治水。据《温州府志》记载:太康年间(280-289)。横阳人周凯主持治理三江(今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域,疏凿河
5、道,通流入海。周凯被后来的人们奉为平水王,立庙祭祀。从东晋太宁元年(323),郭璞采用先进的以闸门控制城内外进出水,史称“涝而能泄,旱则有水”从此人们开始采用天然的湖泊和河流挖塘蓄水,开始航运,现在的温瑞塘河在当时显现雏形。其实在赤乌三年(240),孙权曾经下诏“诸郡县治城郭,起嶣楼、穿径发渠”[2]425,但是缺少对于浙南地区的史料记载,或许郭璞还不是这种先进技术在浙南开发的第一人。此外,水利兴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民办”占绝对多数,“官办”比例较少,“官办”一般用于军事运输以及相应的军事屯田。这与当时豪门世族庄园
6、经济的发展相吻合,所以郦道元说“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世家分伙,故川旧渎,难以取悉,虽粗依县地,缉综所缠,亦未必一得其实也”[4],可见当时豪门世族在自己庄园中开发水利,大大小小很多,很难统计。在浙南最主要的河流瓯江及其支流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蓄水工程有吴赤乌二年(239)在如今丽水好溪流域修建的古方塘,在当时未置县的情况,估计古方塘在当时的作用不是很大,而且其修建在海拔1216米的山颠主要是为防洪。直到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截松阴溪建堰,主要是用来灌溉当时碧湖平原,这就是后来的丽水
7、有名的通济堰,通济堰是浙南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通济堰对于瓯江中下游水利的灌溉、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之推进浙南土地开垦,农产品的增收势必带动当地经济的逐渐兴达,南朝永嘉太守范述就称“凡诸各民,安定时作,编户属籍两百余家。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3]365。可以说通济堰的建设标志着浙南水利建设的一个新高度,对浙南整个农业发展其推动作用。二、通济堰的修建“通济堰”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据沈国琛《通济堰》记载:“南渡后,汶上赵学老分宰县事,深羡是堰之利民勘涪也,赐名通济以美之”,这是通济堰名称的由来。据
8、《浙江通志》所记,通济堰修建于梁天监四年(505),司马詹氏欲截松阴溪水灌溉农田请予朝廷,又遣南氏司马共治其事。溪水暴急,当年未成,后创拱坝式始成。通济渠坐落在今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松阴溪瓯江汇合处,大坝拱型、木结构,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采用拱形掩体、立体交叉输水道长藤结瓜形水利网络等水利技术,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值得一提是管理者在管理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