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148
大小:65.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08-08
《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思想政治教育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一、选题的意义第斯多惠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1811年,第斯多惠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霍尔姆谢城中学、法兰克福模范学校、默尔斯师范学校、柏林师范学校,从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为其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35年出版了教育理论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斯多惠在这部著作中较为完整的提出了和谐教育思想,在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而其对于中国现在的和谐教育更具有深刻的启
2、发价值。首先,寻找中西教育文化的契合点,实现自我教育理论的提升。和谐教育思想在东西方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其内涵和侧重点有相异之处。第斯多惠可谓是西方第一位较完整地提出和谐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因此,对他的理论研究将检视我国现阶段所提倡和实施的和谐教育。其次,适应国内教育改革的需要,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2010年6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3、纲(2010-2020年)》,这些无不体现了国家想办好教育造福社会的决心,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谐教育应当走在改革的前头。最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探求和谐教育的本意。在和谐教育发展过程中容易在百家之言中丢失了其应有之意,走上了偏离和谐之根本道路,这样的危害是无穷的。因此,从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之初去追本溯源就显得必不可少。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论述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16结合时代特征探析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理念,推导出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价值。研究的重点在于以下方面:一是和谐教
4、育的内涵;二是第斯多惠和谐教育的作用、目的、教育原则等;三是第斯多惠和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鉴于领域内对于第斯多惠的研究较少,探讨其教育理论将囿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同时教育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限于自身能力,只能浅略的分析和论述,其理论性和针对性还有待检验和纠正。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一)研究步骤: 1.根据所选课题,查阅资料,结合实际进行思考,为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2.在查阅资料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观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工作。3.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到
5、观点明确,论据充实,条理清楚,文笔流畅,格式无误。在时间上严格遵照学校的工作安排,做好本论文的撰写工作: 确定论文选题:2010.9.20-10.12下达任务书,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2010.10.12-10.31 完成论文初稿:2010.11.1-2011.3.20 修改论文并定稿:2011.3.21-4.20论文中期检查:2011.3.20-4.1 打印成册,上交论文:2011.4.15-4.20成绩评定:2011.4.25-5.1论文答辩(首次,二次):2011.5.7-5.20(二)研
6、究方法:引文查找法,文献阅读与比较研究法(三)措施:1从网上、图书馆里搜集有关第斯多惠和谐教育思想的论文、资料;2对第斯多惠和谐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整理出对当今教育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并提炼其价值。3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论文的初步撰写和修改。四、毕业论文提纲标题: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及价值诠释引文:叙述当前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的必要性主体:一、第斯多惠及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二、第斯多惠和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体现(一)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以人的天资为出发点16(二)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达到真、善、美的自我完善境
7、界(三)关于教育原则的论述:以激发主动性为最高原则三、第斯多惠和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一)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二)身心和谐,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三)个性教育,激发人的主动性五、主要参考文献[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OOO.[2]李明德.教育名著评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79.[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李和平.素质教育初探[M].太原:山西人
8、民出版社,2001.[6]樊香兰.第斯多惠的教师学习思想及其启示[M].教学与管理,2O03.O3.[8]朱其训.和谐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09).[10]朱勃,王孟宪.比较教育:名著与评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11]宋一.略论和谐教育[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