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

ID:47510319

大小:39.9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1-12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_第1页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_第2页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_第3页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_第4页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学生姓名:梁航专业班级:资勘13-1学号:3130101108指导老师:余勇日期:2016年6月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word资料.目录一、引言11.1研究的目的要求11.2研究的具体任务11.3自然地理及前人工作概况1二、水湘圩区地质概况22.1地层22.2构造32.3岩浆岩32.4矿床类型4三、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43.1成矿规律43.2控矿因素4四、成矿预测及找矿靶区的优选64.1成矿单元(成矿带)的划分与圈定64.2成矿预测区的分级与圈定74.3找矿靶区的优选7五、I级找矿靶区的详查设计8

2、5.1投入方法及选择依据85.2方法实施方案115.3预期成果11附图、附表11word资料.一、引言1.1研究的目的及要求根据水湘圩地区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矿产分布、矿床类型特征,总结该区成矿规律,在编制成矿规律图的基础上,编制成矿预测图,优选预测靶区,并对优选的一级靶区进行详查设计。1.2研究的具体任务(1)编制水湘圩地区矿床(点)特征一览表;(2)编制水湘圩地区A-A'地质剖面图(1/5万);(3)编制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图(1/5万);(4)编写实习报告: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靶区优选报告。1.3自然地

3、理及前人工作概况水湘圩地区为水系发育的山区,区内山川走向均大致呈南北向。中部为切割十分剧烈的中高山区,海拔在1100m以上,山势陡峻,坡度可达25°~40°,残坡积物为厚度不大于1~2m并有少许基岩碎块的黄褐色亚粘土。东、西和南部则为低山丘陵区,山势较缓。在砂页岩分布区,残坡积物为夹杂着少许基岩碎块的黄褐色亚粘土,单厚度大于3m,局部可达10m以上;灰岩分布区喀斯特地形发育,残坡积物则为红色粘土,其厚度为0~10m不等。本区属温带气候,温暖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8℃左右,其中8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8~29℃;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一般为

4、6~7℃,但在山势高峻处的气温则要普遍偏低甚多。年平均降雨可达1500mm左右,大多集中在3~8月,其中以5月和6月降雨量为最大。区内植物茂盛,灌木丛生,中高山区和丘陵区均有竹林零星分布。本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尤以中高山区更为突出,区内除已经开采的矿山人口较多外,水湘区,黄圩和大坪等地仅有的几个居民聚居地。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瑶族等少数民族。本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为水稻和薯类。居民多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少数手工业作坊和小型商业网点。由于山区丰富水利资源的逐步利用,已修建了小型水电站,渔业也得到了发展。word资料.XXXX年,某地

5、质队曾在本区开展了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进行了同比例尺的地面磁测、地面伽玛测量、重砂测量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综合方法找矿工作。同时对已知矿点和新发现的矿点,相继进行了地表检查与初步评价工作。工作质量符合规范要求。XXXX年,某地质队根据上级下达的“为确保XXX锡多金属矿山的生产和延长服务年限,以满足矿山产量大幅增长的需要,必须提早做好扩大后备储量的勘探工作”这一指示精神,对该中型锡多金属矿床(22号)第三中段以上局部有望地段及其以下的深部,进行了相应的勘探工作,并于XXXX年底交了勘探报告,扩大了矿山的后备储量以及进一步

6、找矿的远景。XXXX年,某地质勘探队与某矿床所、某学院共同协作,对这一典型的基础地质与矿床成因等进行专题研究,同时还对本区南部的小型矿床及一些重要的矿点和矿化点,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该区区域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床、矿点分布较为集中,成矿作用明显。二、水湘圩区地质概况2.1地层本区地层从老到新为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第四系(见表2-1)。震旦系(Z)分布于图幅的中北部。地层总体走向为NE-SW向,主要为一套遭受轻微变质的砂岩和页岩组成。这套地层构成本区的北东向基底褶皱的核部。寒武系(∈)分布于图幅的中北部。

7、该地层总体呈NE-SW走向,主要由砂岩和页岩互层组成,亦遭受轻微变质。这套地层构成北东向基底褶皱的两翼。寒武系与其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泥盆系(D)主要分布于图幅的东部和西南部,花岗岩舌状侵入体以北也有少部分出露。地层总体走向近南北,主要由灰岩、白云岩和砂岩组成。泥盆系在本区只在上统(D3)和中统(D2),缺失下统(D1)。中泥盆统可分为两个组,上泥盆统则分为3个组。泥盆系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石炭系(C)本区内分布最为广泛,除本图幅的中北部外,其他各区均有出露。地层的总体走向近南北,主要有灰岩、白云岩、白云灰质岩等组成。石

8、炭系地层在本区内出露较全,可划分为下石炭统(C1)、中石炭统(C2)和上石炭统(C3)。其中,下石炭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组。石炭系与其下伏地层呈现出不整合接触。二叠系(P)本区出露最少,仅局部分布于黄圩以西。地层走向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