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ID:47497037

大小:141.1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0-01-1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_第1页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_第2页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_第3页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_第4页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5月—3—附录A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方法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模型评估法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评估法。其中,模型评估法所需参数较多,对数据需求量较大,准确度较高;定量指标法以NPP数据为主,参数较少,操作较为简单,但其适用范围具有地域性。为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以及与实地的相符性,评估方法的参数选取可在评估过程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尽可能采用国内权威的、分辨率更高的基础数据。评估结果还需根据实地观测、调查结果进一步校

2、验。对于全国和各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可使用NPP定量指标法、模型法及其他常用评估方法。鉴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中使用的方法为模型法,为保持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建议各地优先使用模型法。A.1模型评估法A.1.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证水质等方面。以水源涵养量作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指标。A

3、.1.1.1评估模型—11—j采用水量平衡方程来计算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11—TQ=åi=1(P-R-ET)´A´103—11—iiii式中:TQ为总水源涵养量(m3),P为降雨量(mm),R为地表径iiii流量(mm),ET为蒸散发(mm),A为i类生态系统面积(km2),i为研究区第i类生态系统类型,j为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A.1.1.2数据准备(1)数据来源与获取根据上述模型,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需收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集、气象数据集和蒸散发数据集等,具体信息见表A1。表A1水源涵养功能

4、重要性评估数据表名称类型分辨率数据来源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集矢量--全国生态状况遥感调查与评估成果气象数据集文本--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蒸散发数据集栅格1km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科技资源服务系统网站(2)数据预处理降雨量因子:根据气象数据集处理得到。在Excel中计算出区域所有气象站点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将这些值根据相同的站点名与ArcGIS中的站点(点图层)数据相连接(Join)。在SpatialAnalyst工具中选择InterpolatetoRaster选项,选择相应的插值方法得到降水量因子栅格

5、图。地表径流因子:降雨量乘以地表径流系数获得,计算公式如下:R=P´a式中:R为地表径流量(mm),P为多年平均降雨量(mm),α为平均地表径流系数,如表A2所示。—11—表A2各类型生态系统地表径流系数均值表生态系统类型1生态系统类型2平均地表径流系数(%)森林常绿阔叶林2.67常绿针叶林3.02针阔混交林2.29落叶阔叶林1.33落叶针叶林0.88稀疏林19.20灌丛常绿阔叶灌丛4.26落叶阔叶灌丛4.17针叶灌丛4.17稀疏灌丛19.20草地草甸8.20草原4.78草丛9.37稀疏草地18.27湿地

6、湿地0.00蒸散发因子:根据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科技资源服务系统网站提供的产品数据。原始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通过ArcGIS软件重采样为250m空间分辨率,得到蒸散发因子栅格图。生态系统面积因子:根据全国生态状况遥感调查与评估成果中的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集得到。原始数据为矢量数据,通过ArcGIS软件转为250m空间分辨率的栅格图。A.1.1.3模型运算将各因子统一成250m分辨率的栅格数据,在ArcGIS栅格计算器(SpatialAnalyst→RasterCalculator)中,根据公式计算得到

7、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11—A.1.2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水土保持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由于水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水土保持功能主要与气候、土壤、地形和植被有关。以水土保持量,即潜在土壤侵蚀量与实际土壤侵蚀量的差值,作为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评估指标。A.1.2.1评估模型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的水土保持服务模型开展评价,公式如下:Ac=Ap-Ar=R´K´L´S´(1-C)2式中,Ac为水土保持量(t/hm×a);Ap为潜

8、在土壤侵蚀量;Ar为实际土壤侵蚀量;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MJ×mm/hm2×h×a);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t×hm2×h/hm2×MJ×mm);L、S为地形因子,L表示坡长因子,S表示坡度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A.1.2.2数据准备(1)数据来源与获取根据上述模型,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需收集高程数据集、气象数据集和土壤数据集等数据,具体信息见表A3。—11—表A3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数据表名称类型分辨率数据来源高程数据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