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488836
大小:18.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12
《兽用双氯芬酸钠的最新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兽用双氯芬酸钠的最新研究进展双氯芬酸钠又名双氯灭痛,是第三代强效非甾体类抗炎药。近年来,在动物医学上广泛试用于动物的解热镇痛,因此也被成为兽医临床上的“阿司匹林”。一些兽医工作者或兽药厂也将该药试用于动物的神经炎、关节炎以及各种炎症所致的发热等禽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在兽医临床上收到高度评价。鉴于此,为了有效地促使双氯芬酸钠在我国兽医临床的科学应用,加快该药在我国的研究与开发力度,笔者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对该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供参考。一、对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双氯芬酸钠作为苯乙酸类衍生物,系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由国外Ciba-Geigy药厂首先研制成功并应用
2、于临床,并于1974年上市。国内于1985年合成,并相继在国内许多药厂生产,MeevogA等报道该药临床用丁消炎、镇痛、解热和抗风湿等,其消炎、解热作用较强。因其在同类药物中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长期应用无蓄积性等优点,1995年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是世界畅销药之一。PrashantM等研究报道指出,该药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途径而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同时,它也能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三脂(三酰甘油)结合,降低细胞内游离花生四烯酸浓度,从而间接抑制白三烯的合成。二、对药效学的研究双氯芬酸钠在我国多见于其合成工艺及在人医临床的报道,在兽医临床上
3、,主要应用于治疗感冒征候群传支、传喉引起的发热炎症,沈芸荪等研究发现,该药具有较强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其作用比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和吲哚美辛强,约为阿司匹林的26~50倍。在2001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兽药厂的相关专家率先在国内将医用双氯芬酸钠研制成兽用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剂型,该剂型其中加入了牛磺酸,增强了临床药效,减轻了双氯芬酸钠的毒副作用,拓宽了双氯芬酸钠的使用范围。这一兽用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在对家畜发热、疼痛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肌肉损伤等病的防治上,有效率达98%以上,治愈率达95%以上,为解决家畜发热性疾病提供了一类有效防治药物,经过对370多万头猪
4、的临床应用,降低了猪群死亡率,养殖户经济效益得到逆转。国外有关专家对双氯芬酸钠在哺乳动物上的使用情况研究颇多,而在禽类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国外,由于人们特别关注动物福利,所以Machin、Cheng和Kestin等学者研究了双氯芬酸钠在肉鸡的腿瘸和蛋鸡的断喙方面的应用,发现双氯芬酸钠能够改善腿瘸肉鸡的行走能力和增加断喙蛋鸡的采食性能。但是,据研究发现,鸡对双氯芬酸钠很敏感,按常规用量肌肉注射可引起精神不振,双氯芬酸钠在家禽中的使用报道较少。如果剂量过大,则易造成中毒。三、对药动学的研究双氯芬酸钠口服吸收迅速、完全,血浆半衰期短,达峰时间快,故需日服3-4次才能
5、维持药效,而使血药浓度产生“峰谷”现象,该药与食物同服可以降低吸收率。药物半衰期约2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血液循环中双氯芬酸钠的治疗浓度可通过各种制剂的不同给药途径来实现。口服、静脉给药或肌内注射由于经肝脏的首过消除,生物利用率低,且有一定的肝毒性及胃肠道反应。经皮给药可以消除它对胃肠道的刺激,但吸收受角质层屏障的限制,被动扩散透皮速率较小,需要添加渗透促进剂以促进药物的透皮释药。同时,经皮给药毒副作用轻且给药方便,但由于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要提倡个体化给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点且作用维持时间长,可以减少给药次数。双氯芬酸钠直肠
6、给药达峰快,生物利用度高,用于治疗手术后疼痛等急性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四、对毒理学的研究双氯芬酸钠作为一种强力退热药,兽医人员曾试用于动物关节炎、神经痛、感冒征候群引起的发热、炎症等。但是禽类对其非常敏感,对鸡毒性非常大,一些人认为毒理机制在于钠离子,能导致鸡的尿酸盐沉积,主要表现为痛风样病变,死亡率高。但是关于双氯芬酸钠在动物毒性方面的研究,迄今仅有很少量的文献报道。在国外,Oaks等研究了秃鹫对双氯芬酸钠的毒性作用,发现秃鹫采食双氯芬酸钠中毒的禽肉后,也因发生内脏痛风等而导致其死亡。此外,Reddy等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双氯芬酸钠和尼美舒利对小鸡的毒性比较。在
7、国内,闭强等在2001年首次报道了双氯芬酸钠对鸡的毒性试验,刘启宏等在2006年报道了鸡口服双氯芬酸钠对鸡的毒性作用试验,赵增成在2007年报道了肉仔鸡双氯芬酸钠中毒的诊治,付志发等在2008年报道了鸡口服含双氯酚酸钠成分的药物引起中毒的诊治,齐玉峰在2011年也报道了毛皮动物服用含双氯酚酸钠成分的药物引起中毒的解救诊治。关于双氯芬酸钠在禽类的毒性作用研究上,IrtazaHussain等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双氯芬酸对雏鸡、鸽子、鹌鹑和八哥的毒性作用。在有关动物致畸研究中,给小鼠用药量至人局部用量的5000倍,大鼠和兔用至2500倍),均未发现致畸作用,尽管这些量已
8、经达到对母体和胎儿产生毒性。大鼠母体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