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探讨【文献综述】

初中《科学》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探讨【文献综述】

ID:474834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08

初中《科学》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探讨【文献综述】_第1页
初中《科学》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探讨【文献综述】_第2页
初中《科学》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探讨【文献综述】_第3页
初中《科学》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探讨【文献综述】_第4页
初中《科学》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探讨【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探讨【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科学教育初中《科学》教学中教与学互动的探讨一、互动式教学开展的背景和原因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那些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但是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往往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使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大大减弱,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新世纪人才的培养。面对科学教学的现状,国家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1]互动式教学模式发展源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启发与思考。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

2、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具体目标中: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倾向,更加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2.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进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体

3、现出在寻求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教育系统对教学研究的热情很高,对于初中科学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无疑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有一些方法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像走过场似的,没有实在的意义,也有一些由于部分学校没能实现“现代化”,根本就没有实施的可能,也包括我们所用的教材可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之后,又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一种似乎并不陌生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教与学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

4、模式是建立在探究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一种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较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二、互动教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古代中古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要提供现成的答案。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问答的三步方法中第三步,也就是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1]在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美国

5、的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明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他其他作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杜威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标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有机统一起来。[1]2

6、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课题。各国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改革,并形成了大批现代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瑞士的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学生心理学》论述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了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互动教学思想是在孔子的“启发式”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基础上,经由历代教育家对其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升华而发展成的。我国互动教学偏重于经验性的描述,并且极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反映出教学的一些内在联系和规

7、律;而西方多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展开,实证多于思辨,并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就当代互动教学研究而言:多元文化观和社会互动理论对国外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国外研究主要致力于师生互动行为与学生参与互动的性别差异研究;而我国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探讨,但忽略了学生非言语行为的研究。[1]因此,原来的科学教学,除了日常课堂授课以外,在课堂内还应该包括既具体又生动的活动部分内容。其中的活动课包括观察、讨论、阅读、使用工具操作、演示等一系列教学互动。总的来说是内容生动活泼、形式丰富多彩。但现实教学情况怎样呢?(一)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

8、深度从教学现状看,许多教师主观上强调希望与学生的交流,但由于未能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总是趋于形式化,在课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在课堂中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肤浅,更谈不上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