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478140
大小:43.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1-11
《经方度量古今对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 汉代度量衡古今折算—、汉代 1石=四钧=29760克 1钧=三十斤=7440克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匙=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匙=一刀圭=一钱匙=1.5克 一钱匙=1.5-1.8克 一铢=0.65克 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1龠=5撮=1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
2、毫升 “石”:读shí,后来读dàn“龠”:读yuè 圭:读gui匙:chi 1引=10丈=2310..厘米 1丈=10尺=231厘米 1尺=10寸=23.1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1分=0.231厘米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苈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
3、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二、清代 ..1石=120斤=70800克 1斤=16两=590克 1两=36.9克 1钱=10分=36.9克 1石=2斛=100000毫升 1斛=5斗=50000毫升 1斗=10升=1000毫升 1升=10合=1000毫升 1合=10毫升 1引=10丈=355厘米 1丈=10尺=35.5厘米 1尺=10寸=3.55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附:郝万山老师讲解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折算 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
4、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不能得到公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
5、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龠、合、升、斗、斛就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1升=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服药量差不多。麻杏石甘汤后说温服1升。本云黄耳杯。通过文物考察,1黄耳杯刚好装200ml。 度量单
6、位:《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方寸匕为正方形边长为1寸的药勺。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书的话,是从其它文献引用),“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晋朝 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
7、,6铢=1分、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以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5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
8、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