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理论中的几个学说

催眠理论中的几个学说

ID:47439632

大小:2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1-11

催眠理论中的几个学说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催眠理论中的几个学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催眠理论中的几个学说  1、新离解性学说  新离解性学说(NeodissociationTheory)的主要倡导者是希尔加德(1973a,1973b,1974)。它事实上是对流行于本世纪初期的离解学说(dissociationtheory)的修正。希尔加德指出,每个人都具有一系列认知系统,它们按级别排列著。催眠术具有使各个系统互相离解的作用。这样,被催眠的人可以报告说他们感受不到疼痛;但另一方面,也还有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hiddenobserver)的认知系统在起作用,因而他们又可报告说自己感受到了疼痛。

2、按照他的看法,在催眠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指令,催眠师可能和隐蔽观察者取得联系。例如其指令可以是这样的:“当我将手放在你肩膀上时,我即能够与你体内隐藏著的、仍在执行感知任务的系统对话;而当我将手拿开时,这一隐蔽系统又会从正在与我对话的部分再隐藏起来.”  催眠师也可以在催眠过程完成之后,通过指令让受术者说出其隐蔽观察者在催眠过程中的感受。由此看来,当受术者被催眠时,受影响的只是部分认知系统,而其它则未有涉及。所以,当一个受水者仅仅体验到模糊的放松感时,被影响的就只是极少数较低级的认知系统;而一旦出现上肢飘浮感或痛觉消失,

3、这就涉及到了更多的系统。我们尚不清楚一个人有多少从知系统;甚至也不知道提这样的问题是否有任何意义。  塔特(970,1972)用自陈量表对催眠深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些受术者可以区别出20多个催眠深度。可以推想,人们具有多少认知系统,以及能够区分多少认知系统,这些都可能因人而异。  催眠深度和认知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如何?虽然我们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是正性相关。但这一问题现在尚无肯定答案。不过,二者所包括的都不可能是互相分离的、不同级别的层次。而有可能是按顺序排列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层次。  希尔加德的学说与把催眠状

4、态看作是一种变换意识状态的说法并不矛盾。实际上,如果受术者的某些认知系统被彼此分离,他们就会反映自己的感觉格外异常,这是很容易明白的。希尔加德(1975)还认为,这些认知系统还可能受到除催眠诱导方法以外的因素如疲劳、药物等的影响。这种学说把人的认知控制系统视为多重的、按顺序排列著的,这是关于认知组合的一般性学说,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为广泛。正加瓦格斯塔夫(1981)所说,人们现在尚未得到有关这一学说的结论性的实验证据。不过,它是解释催眠行为以及认知组合的重要学说。毫无疑问,它将引发更大量的研究和激起更多的争议。  2

5、、角色扮演学说  角色扮演学说(RoleEnactment)是由萨宾提出并详细阐述的,不过,其最好的解说则见于萨宾是以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研究催眠的。他认为,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催眠也不过是一种社会环境。正如人们能够扮演雇员、恋人或其它任何成千上万的角色一样,人们也可以扮演“被催眠者”或“催眠师”这样的角色。  吉本森(1977)和瓦格斯塔夫(1981)二人都公正地指出,这并不是说受术者在故意作假。如同能够真实地进入其它生活中的角色一样,他们也可真实地进入催眠中的角色。萨宾

6、称之为“机体进入角色”。正是由于进入了角色,受术者才真正相信他们的确经历著所受暗示的催眠行为。当受术者报告体验著幻觉时,萨宾则认为这些幻觉是“信任的想象(believedinimagings)。受术者非常好地扮演了“被催眠者”的角色,以至于他们自己也真正相信确实产生了幻觉。  虽然人们常常认为萨宾反对把催眠状态视为一种意识的变换状态,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认为,有关催眠状态的大量争论是沿著这样一条主线来回往复的:这些行为是受术者在催眠状态下表现出的特征性行为;该受术者作出了这样的行为,故他肯定处于催眠状态之中。看来萨宾之

7、所以不反对把被催眠者看成是处于一种意识变换状态的观点,是因为他愿意接受另一种观点,即被催眠者的主观反应可以作为他们处于一种意识变换状态的证明。然而,正如席汉和佩里(1976)所指出的那样,萨宾对意识变换状态的观点看来并不满意。他认为,如果把催眠现象看作是信念的想象,而不是看成催眠状态的外在表现,那么对于同一现象的表述就更加清楚,而且对于这种信念的想象所能发生的环境也可能提供更好断解释。  3、策略行动学说  策略行动学说是由斯潘罗斯(1982)提出的。他写道:催眠行为不会无意识地发生;像其它社会行为一样,它可以被视为

8、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不过,催眠情境的一个中心要求是,受术者要将自己的反应认为是不随意发生的现象,而并非随意行为。之所以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不随意的,并不是策略动作转化成了不随意动作,而是反映了受术者对自己行为的理解。  斯潘罗斯的观点是,大多数社会行为应看作是有目的和随意的,而被催眠后的行为特征之一似乎是,受术者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不随意的。策略行动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