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ID:47435430

大小:311.00 KB

页数:61页

时间:2020-01-11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史 笔 记 (第三卷)第五编 宋 代 文 学绪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2、(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三)宋代。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

3、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白鹿洞书院等。(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

4、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三)影响: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

5、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61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三.爱国主题的高扬。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

6、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二.审美情趣转变。(一)佛教: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二)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

7、还是凡俗。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

8、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