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431699
大小:9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5
《陕西省镇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陕西省镇安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古诗文阅读(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28分)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
2、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
3、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然其诗质而实绮质:质朴B.自谓不甚愧渊明愧:惭愧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忤:违背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悛:悔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
4、同的一项是()(3分)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置家罗浮之下/不见老人衰惫之气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C.每以家贫/乃欲以桑榆之末景D.然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4.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除了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字,而称其别号
5、。B.谪居指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句中谪居与本文意思相同。C.“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句中“诸人”分别指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他们中有两人是建安七子。D.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
6、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
7、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7.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3分)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③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春日郊外唐 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
8、看欲倒垂杨。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8.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6分)9.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根据情境补写下面空缺处内容。(6分,每小题1分)(1)在《观沧海》中,表现曹操挥师北伐,登上碣石山,初见大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