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陕西省镇安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陕西省镇安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ID:12905927

大小:9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9

【语文】陕西省镇安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_第1页
【语文】陕西省镇安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_第2页
【语文】陕西省镇安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_第3页
【语文】陕西省镇安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_第4页
【语文】陕西省镇安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陕西省镇安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镇安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轼的意义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

2、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

3、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③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

4、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苏轼是文艺全才,是中国文人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尽管比起屈、陶、李、杜来,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B.苏轼与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但不同的是他似乎没有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C.苏轼最早将人生的空漠之感在文

5、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来,但纵观苏轼的一生,他从来没有真正退隐过。D.陶渊明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是一种对政治的退避;而苏轼诗文里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对社会的退避。2.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却成为文艺史上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见本身文艺成就低也同样可以成为文艺书上的重要人物。B.苏轼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因此成为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可见只要谨受儒家思想就一定能在美学史或文艺史上产生巨大影响。C.千年以来,陶诗一直以苏化的面目流传着,是因为陶潜最符合苏轼的标准,苏轼对陶渊明顶礼膜拜,并将其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且此地位得到巩固。D.

6、陶渊明的诗因为有苏轼的抬爱,从宋代开始才显赫起来;如果没有苏轼的发现,陶渊明及其诗歌在文学史上肯定没有现今的崇高地位。3.在作者看来,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根据文章,其中的道理概括不当的一项是(3分)A.苏轼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积极进取。B.苏轼最早将自己对政治与社会的退避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空漠之感表现在作品中。C.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发现并追求了陶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平淡朴质的艺术风格。D.苏轼借助陶诗朴素平淡的意境,揭示人生真谛,达到艺术极峰;千年以来,陶诗通过苏轼的作品得以流传。二、文言文阅读(36)(一)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送杨寘序欧阳修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