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

ID:47428496

大小:53.0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0-01-10

《传习录》_第1页
《传习录》_第2页
《传习录》_第3页
《传习录》_第4页
《传习录》_第5页
《传习录》_第6页
《传习录》_第7页
《传习录》_第8页
《传习录》_第9页
《传习录》_第10页
资源描述:

《《传习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传习录》目录[隐藏]1作者介绍2内容概述3版本介绍4“心即理”的本体论5心学思想的影响6《传习录》的教育思想6.1关于教育哲学6.2关于知识教学6.3关于道德教育6.4关于儿童教育7评价《传习录》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著作。由其门人徐爱、钱德洪等根据平时记录辑成。包括王守仁与门人的问答和论学书信。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入《王文成公全书》。全书包括了王守仁的主要哲学思想。该书在传播王守仁的思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传习录》流行版本有商务印书馆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本,商务印务馆1927年出

2、版叶圣陶校注本等。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余姚(今浙江绍兴)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朱熹,为明代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思想在明中叶以后影响深广且久远,且流播于海外。  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官僚家庭。相传他幼年语音器官不发达,但智力颇高,5岁时开始启蒙。少年时不满师教,豪迈不羁,常以“读书学圣贤”为志向。18岁时曾师事广信(今江西上饶)著名理学家娄谅,2l岁举乡试后,两次春闱落笫,直至28岁方登进士第。在仕途中

3、屡不得意,苦恼于求师友之不可得,又深感“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故精神无所寄托,时而泛滥于辞章,时而是非朱学,时而出入佛老,年30辞职回乡筑阳明洞,习道引术,久之悔悟,遂绝出世之念。年33岁时主考山东乡试,改兵部选清吏司主事。次年与湛若水联讲席于京师,从此专志授徒讲学,讲学内容主要是“格物之说”。  正德元年冬,王守仁因上疏相救以言得罪的戴铣等言官,引起了宦官刘瑾的愤怒和报复。被廷杖后发配到贵州龙场驿任驿丞。在这里他居夷处困,冥思苦想。顿悟“格物致知之旨”,因此他提出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异趣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

4、的教育哲学命题,并开始在书院讲学实践中宣传他的这一思想主张和建构他的学说思想体系。  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离开龙场,出任庐陵知县历七月,于次年初回京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此后历任吏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等职。后因受命镇压农民起义,升任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左都御史等职,因其镇压江西、福建等地的农民起义、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和镇压广西思、田等地少数农民起义有功,授予南京兵部尚书,封为新建伯,死后谥文成。王守仁在地方从政和治军时,大办书院,广授门徒,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5、了他的教育学说,提出了继“心即理”、“知行合一”说之后的“致良知之教”,并创立了“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的阳明学派。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在学术观点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故开一代学术风气。总体说来,他的教育思想是为了矫正程朱理学流弊以“整治人心”而为挽救明王朝政治、道德、教育危机而因时阐发的,他自称其学说主张是救时救弊的。他认为程朱理学的教育哲学,“析心与理为二”,“外心以求理”;在教育实践上只是“空口讲说”的章句支离末学,故“以学术杀天下”,是造成明王朝士风衰薄,使“功

6、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导致政治、道德和教育危机的根源。针对程朱理学教育的流弊,他提出要重振孔孟之道,突出伦理本位,扭转空疏学风为实德实行的“实学”,重建新儒家教育学说,以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和明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阳明先生  王守仁的教育学说,其主要命题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其核心命题是“知行合一”。所谓“心即理”,作为“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讲人的心性即人的本质与伦理道德关系的。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天赋的道德理性来体现的,这种理性即是“心”,“心”的本体和作用只要顺其自然发用流行就是“天理”

7、,外在的客观的道德规范与行为等,都是“心”作用和表现的结果。由此他提出了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动机与效果、知识与德行、心理与伦理等在道德实践主体身上完全得到有机统一的“知行合一”说。所谓“知”,在这里强调的是对道德理性和道德价值与作用的认识,它包涵道德实践主体的道德意识、选择、判断和自我良心(良知)的觉醒,所以王守仁所讲的这种“知”,他称其为有别于朱熹所讲的对儒家经典和对道德规范等外在知识的认知,换句话说,王守仁所指的“知”是一种超经验超知识的内心体认,而非通常所言的感性认识,因此他称这种内心德性体认为“真知”或

8、“良知”。“知行合一”的“行”,在王守仁这里也不是指的对知识技术的运用,更不是指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而是指个人的道德实行。他认为“真行”应当以“真知”为起点,它包括道德实践主体的“一念之发”到由良知支配下的一切心理活动与由这种心理向外延伸的一切道德实践。王守仁依据上述理论,提出了旨在伸张个性的道德修养的“致良知之教”。致良知即要求道德实践主体按照“知行合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