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心复习资料

生心复习资料

ID:47352389

大小:416.1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9

生心复习资料_第1页
生心复习资料_第2页
生心复习资料_第3页
生心复习资料_第4页
资源描述:

《生心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论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生理心理学是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机制的科学。2.生理心理学本质:概化(将行为的特定事例解释为从其实验演绎出来的一般规律的特征),还原(将复杂的现象用简单的术语来解释)。3裂脑人研究:(1)严重癫痫病人,一侧脑的神经细胞过度活动,通过胼胝体传递到另一侧,导致癫痫每天发作多次。裂脑人两个半球分开独立运转。(2)左半球:控制右侧肢体,文字加工,语言表达等。右半球:控制左侧肢体,图像、空间、想象、艺术等。(3)胼胝体:连接大脑两侧相应部分的大束神经纤维。4.脑立体定

2、位技术(知道):采用脑立体定位仪,根据已有的脑结构图谱,移动脑立体定位仪上的三维标尺便能有效的确定想要找到的脑部位。5电记录法:把生物细胞活动时伴随的微弱电流放大后输入阴极射线示波器或墨水笔记录器、磁带记录器等,便可把生物电活动记录下来。最常见为脑电记录。是活体人脑的主要研究方式。6.双生子:同卵双生子具有同样的染色体和基因型,显示某些疾病的遗传特性。第二章:感觉1.感觉:是指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反映2.感觉的三个部分:感受器、传导通路和中枢。3.感受器:是指

3、分布在体表或者是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界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4.感觉器官:是由一些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和它们的附属结构组成。一般把感受视、听、嗅、味和平衡觉的感受器官(眼、耳、嗅上皮、味蕾、前庭)视为特殊感觉器官。5.分类(理解):按照接受刺激的性质分类(三种):机械、电磁(光、热)、化学感受器按照感受器的部位分类:内感受器:本体、内脏感受器外感受器:皮肤感受器(感受温度、触压、痛觉),化学感受器(味觉、嗅觉),听觉感受器,视觉感受器。6.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

4、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此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7.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具有一个共同的功能特点,就是能够将作用于感受器的各种形式刺激能量转换成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8.感受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换能过程中,感受器细胞或感觉神经末梢处首先发生相应的膜电位变化,然后将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动作电位。9.感受器电位特性:①不是“全或无”的,它可随着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②只能向邻近细胞膜作电紧张性(局部电流)扩布。③没有不应期。④有总和现象。9.动作电

5、位:①是“全或无”的②有不应期③没有总和现象④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的10.猫环层小体的发生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1)剥除环层结构,暴露出神经末梢。有感受器电位和动作电位。(2)在裸露的神经末梢上的第一个朗飞氏结处用局部麻醉剂或局部损伤使该处膜丧失正常机能,可以引起感受电位没有动作电位。(3)在实验前数日已经将靠近脊髓处将传入纤维切断,使神经纤维发生变性,没有感受电位,也没有动作电位。11.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完成刺激能量转换的同时,将外界刺激所含的信息转移到了感觉传入神经动作电位的排列和组合中,称

6、为感受器的编码功能。12.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持续作用,但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脉冲频率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结构功能眼球壁纤维膜层角膜(前1/6)巩膜(后5/6)屈光作用保护、营养作用血管膜层虹膜睫状肌脉络膜调节瞳孔大小调节晶状体曲度营养作用视网膜感光换能作用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屈光作用屈光作用、营养作用,保持一定的眼内压视神经将视觉信息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入脑13.眼球的基本结构:14.视觉的适宜刺激:外界物体发出的

7、光(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经过眼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感受光的刺激,将光能转变为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传入视觉中枢,产生视觉。15.视觉信息的传导:外界光线-瞳孔-折光系统-视网膜感光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形成视交叉-左、右视束(小部分纤维到上丘,视觉定位)-外侧膝状体-枕叶17区-视觉。16.视网膜三级神经元:感光细胞(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视网膜的水平联系:一、二级神经元有水平细胞。它们形成外网络层;二、三极细胞之间有无足细胞,它们形成内网络

8、层。17.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分布视网膜周边多,中央凹处少视网膜中心部多外段形状杆状锥状视觉晚光觉(对光敏感度高)昼光觉(对光敏感度低)色觉无有视色素视紫红质视锥色素(3种)细胞间联系方式多为会聚联系多为单线联系空间分辨能力弱强视敏度高低18.视觉颜色的两种理论:三原色理论:设想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线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三种感光色素,当光谱上波长介于这三者之间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这些光线可以对敏感波长与之相近的两种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