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259228
大小:86.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8-17
《2019春浙教版品社三下《我们这样生活》word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春浙教版品社三下《我们这样生活》word说课稿威信县罗布镇中心学校胡纯才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一、说教材本课是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中的第三课 。从整体上看,本册教材第一单元是话说社区,第二单元主要是讲自己的家乡,第三单元讲的是我们的中国,第四单元则从“我们的地球”、“世界真奇妙”、“我们这样生活”三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世界。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我选择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为教材的82、83两页,旨在使学生了解数千
2、年来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会如今人类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生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家庭、班级、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应该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并积极投入到
3、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三、说目标根据对教材的认真解读,再结合队学生学习情况及认知特点的分析,我对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做出如下设定:教学目标:1.知识:知道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2.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3.能力与方法:了解搜集资料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设定原因及处理方法:学生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感受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才能更加深刻地
4、懂得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图片,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轻松突破重点。教学难点:了解人类生活的变化历程。设定原因及处理方法:从古猿人到现代人,我们的祖先想尽一切办法改善生活,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推动着文明一步步向前发展,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学生通过对这一过程的体悟,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教学中,我通过生活中“住”与“行”两方面的变化轨迹,引导学生去感受。四、说流程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采用的是我们罗布镇中心学校在打造“高效课堂”时全面推行的“两辅一主•六步”教学模式。所谓“两辅
5、”就是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一主”就是课中学习。在“一主”中实施“六步”教学。在设计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一、课前预习学生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我在课前引导学生积极与人交流,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让他们对生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此,我让学生之间互相说说一天是怎么度过的。二、课中学习(一)激活学情 展标定向在操作中我首先出示报童图片并播放《卖报歌》,引导学生体会
6、其生活的艰辛,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图片、音乐这两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先呈现目标,再让学生读,能使课堂目标明确,学习方向专一,直奔目的,实现高效。(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在这一步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巨大的变化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所了解,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与同学交流合作、去获取知识。旨在通过“学习——讨论——辨析—创新”,培养学生个体
7、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现“兵教兵”、“兵强兵”。 (三)展示交流 互动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展示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自主学习基础上重要平台。展示环节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目的是培养学生展示的欲望、交流的能力、合作的意识、尊重别人发言的品格,最终实现“兵尊兵”、“兵励兵”。在教学设计中我
8、充分给予学生发言的权利,让他们与人交流、展示自己所学。(四)突出重点 全面掌握 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出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四方面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他们的不同,体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最后突出住、行方两面的变化,体会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我想通过直观的图片,以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现代人类的生活作对比,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的变化,掀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高潮。对学生懂得的知识、发现的精彩进行肯定。 (五)当堂训练 人人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