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

ID:47229850

大小:83.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08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教案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十四 《梦溪笔谈》二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2.理清行文思路。(重点)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四大发明。其实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成就还有许多,它们有的留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如长城等建筑;有的在考古学家、探险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如历史遗迹、文物……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需要我们大家去找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去发现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括(10

2、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2.介绍作品6《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

3、、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逸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细记载。3.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蝎(xiē) 喙(huì) 蔽(bì) 钳(qián)穰(ráng)梵(fàn)皓(hào)钗(chāi)贻(yí)讫(

4、qì)弥(mí)履(lǚ)胠(qū)箧(qiè)4.归纳“之”“其”“以”字用法与意思。(1)之:①方为秋田之害: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②则以钳搏之:代词,指子方虫。③其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义。④土人谓之“傍不肯”:代词,它,指子方虫的天敌。⑤钱帅登之:代词,它,指正在建造的木塔。⑥乃以瓦布之:代词,它,指木塔。⑦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⑧问塔动之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⑨便实钉之:代词,指木板。(2)其:①其喙有钳: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子方虫天敌。②其虫旧曾有之:指示代词,这样,

5、这种。③患其塔动:指示代词,这个。④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他的,指匠师的。⑤匠师如其言:他的,指喻皓的。⑥人履其板:指示代词,那。⑦人皆伏其精练:他,指喻皓。(3)以:①则以钳搏之:介词,用。②岁以大穰:介词,因为。③贻以金钗:介词,用,把。④乃以瓦布之:介词,用。5.思路探析。初读课文,理清两篇短文的写作思路。明确:(1)《以虫治虫》第一层:第1句。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6第二层:第2—3两句。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出现,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第三层:最后一句。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

6、而是“旧曾有之”,并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2)《梵天寺木塔》第一层:第1—3句。写建塔过程中出现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层:第4—6句。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第三层:第7—8句。解释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三、合作探究(一)学习《以虫治虫》1.简述《以虫治虫》的主要内容。明确: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情况。2.用文中的话说说

7、“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明确:形状: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办法:以钳搏之,悉为两段。3.《以虫治虫》一文中“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害虫天敌的出现,避免了较大的农业危害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二)学习《梵天寺木塔》1.简述《梵天寺木塔》的主要内容。明确: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2.《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①“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

8、都未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问题无计可施;②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做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3.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明确: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6“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教喻皓解决塔动难题的方法。“密使其妻”写出了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