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156666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4
《2019年(秋)季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 狐假虎威教学设计2 教科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年(秋)季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狐假虎威教学设计2教科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这个成语故事,懂得倚仗别人的威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或欺负弱小的行为是可卑的或可耻的或狐狸很聪明,能想办法,机智巧妙地对付强大的敌人也未尝不可,2、能有感情地分角色地朗读。教学过程:一、导入:(边出示课件边描述)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板书:狐狸、老虎)二、总体感知: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8自然段,想一想你知道了些什么,有哪些地方不懂?2、指名说:谁来说说
2、,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不懂什么?3、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归结为两个问题(出示课件):①、狐狸是怎样蒙住老虎的?②、狐狸是怎样吓跑百兽的?三、学习第二部分(2---5自然段)狐狸是怎样蒙住老虎的?1、读:现在教师请一位能干的小朋友来读读2---5自然段(板书:读),其他的小朋友想这个问题。2、说:谁来说说狐狸是怎样蒙住老虎的?(板书:说)(想好了吗?想好可再读一读,同桌讨论讨论)3、画①、(板书:画)好,现在请同学们用““画出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板书:语言。)用“。“点出狐狸和老虎动作词(板书:动作”。“),用”▲“标出狐狸和老虎的神态词(板书:神态”▲“)②自己读一读,同桌讨论,看
3、出狐狸和老虎怎样?谈谈对狐狸和老虎的体会或看法?(板书:狡猾或聪明)③、汇报体会:那个词最能体现狐狸的狡猾(看课件)4、指导朗读:你觉得该怎样读就怎样读。自由练习----指名----评价----范读----学读----齐读5、小结学法:指名说是怎样学习2-5自然段的?四、学习6—8自然段。狐狸是怎样吓跑百兽的呢?请同学们用学习2—5自然段的方法小组自学6—8自然段,注意说时要说狐狸是怎样吓跑百兽的,画,除了画狐狸老虎之外,还要画上其他动物的动作和表情,画出后,谈谈体会。1、小组讨论自学。2、汇报学习。①先看课件。②小组汇报读。③汇报说狐狸是怎样吓跑百兽的?④汇报画的语言、动作、
4、神态的词。⑤谈谈你从这些内容体会到什么?⑥指导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有感情地朗读哪一段?着重指导七自然段:指名读----看课件狐狸和老虎的表现--------你们能演演吗,指名演。五、提示寓意:凶恶的老虎爱骗了,百兽怕的是谁,而不是谁,是谁怎样把百曾吓跑的?1、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可用什么词来概括。2、你们觉得狐狸聪明还是狡猾?3、你们从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4、如果你是被吓跑的小动物,你会对狐狸说什么?5、举例说说生活中类似的事。六、指导分角色朗读:1、分角色朗读,可编成课本剧,加上动作演一演。2、小组表演。3、评价。七、小结全文。附送:2019年(秋)季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5、第7课古诗词两首(忆江南)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诵读、背诵《忆江南》。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3、能对这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辨诗词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板书课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3、读读这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二、了解作者,理解题意1、介绍作者:⑴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⑵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
6、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2、简介时代背景。3、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三、一读再读,读懂课文1、自读《忆江南》:⑴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⑵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⑶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
7、同解决2、互动学习:⑴全班交流活动。(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插图仔细体会诗中意境;再读想象更广阔的画面,而后语言描述。)⑵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⑶背诵并抄写《忆江南》。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4页共4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