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案 鲁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案鲁教版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11—15页。这篇文章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作者以羸弱的生命之躯开拓了光荣的事业,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好材料;作者告诫广大读者珍惜自己的生命,让一生过得有意义,肯定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棵宝贵的种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情感,揣摩语句,体验情感。2.分析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3.细致地研读课文的细部,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旨。◆过程与方法1.多读课文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2.学习从小事感悟出深刻道理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
2、值观1.在情感的熏陶感染中,激发主动进取的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2.认识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3.感悟人生,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分析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2.分析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3.细致地研读课文的细部,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旨。◆教学突破1.朗读训练可以对学生逐步地提出要求,从读准字音、找准节奏等一步一步地来提出要求。2.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要
3、结合具体事例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等分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2.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做好充分预习。2.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3.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设置话题,导入新课。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论话题,随老师进入新课。2.检查预习。2.做字词练习加以巩固。3.整体把握课文。3.整体把握课文。4.朗读训练。4.朗读训练。5.深入理解文章。5.深入理解文章。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约分钟)二、检查预习(约分钟)三、整体把握课文(约分钟)四、朗读训练
4、(约分钟)五、深入理解文章(约分钟)本课总结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情感,揣摩语句,体验情感。这是文学性作品学习的重要方法,本文的学习就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加以理解,品味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情感:人要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让人生更有意义。材料体现中心思想,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中心思想,但所有的材料都必须为中心服务。本文即以三个材料从不同的方面对生命的内涵进行阐述。另外细致地研读课文的细部,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旨对文章的理解也很重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在情感的熏陶感染中,激发学生
5、主动进取的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板书设计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去世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全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案17鲁教版[教学设计A]比读设计 创意说明:比读,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其内容主旨、写作特色
6、即能豁然明朗。这种设计要求教师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对文章要有一种先行的体验。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整体理解。 第一部分———“事” 三个事例,三种感触: ①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 ②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 ③“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 第二部分———“理” 对生命的总体思考: ①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②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情。 ③我不能预知明天
7、,但是我可以利用今天。 ④我不能样样胜利,但是我可以事事尽力。 二、阅读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 作品《敬畏生命》,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1.粗略感知———用一句话概括两文对于生命的共同认识。 (填充式表述:“__________的生命是美的。”) 例:努力的生命是美的。 执著的生命是美的。 拼搏的生命是美的。 .. 2.深入探究———比较两文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1)都有珍重生命、不懈努力,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的意思。(2)题材都是谈生命,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断、小事物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3)写作手法很相似
8、。都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