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035523
大小: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03
《小议书法意象[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议书法意象意象理论并非舶来品,而是地地道道的正宗国货。它从诞生那天起,就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理论,而较早较充分发挥意象理论的是书法艺术。因此,探讨书法意象的内涵及其特征,还有它的构思与传达,对于书法艺术这一本质特征的认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意象理论起源,当推《周易》。“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这一古老而深刻的命题,不但是《周易》的核心理论,而且数千年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理论,成为我国历史阐述绘画、音乐、诗歌、书法等艺术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正是由于传统艺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核心,才形成了东方艺术理
2、论体系及美学体系:把“表现”作为艺术的重要手段,强调艺术的抒情、写意、言志。在感情和理性的关系上,提倡“寓理于情”,“理在情中”,事物的规律通过感情的类型来表现。如音乐:“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乎心则荡乎者,音成于外而化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小子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吕氏春秋·音律篇》)这里,音乐产生是“感乎心”而成音,是作者有所感有所托,才借音乐加以表现,因此,哲学者可以通过音乐的音调节律这一“象”把握作者寄寓于乐曲之中的精神世界,“知其志”“知其德”
3、,从而达到知其人。音乐如此,绘画亦然:“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南朝宁炳《画山水序》)“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豪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由于“万类由心”,故绘画可以表现有形客观物象世界,也能表现无形的主观精神世界。总之,“写载其状”,“随色类象”(东汉王延寿语),以达到“尽意”。“意象”一词,曾直接运用于诗歌。“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
4、雕龙》)唐司空图也指示:“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诗品》)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结晶,是诗歌、音乐、绘画的集大成者,更能充分发挥意象理论。如:“欲书先散抱,任情恣性”。“默坐静思,随意所适”,“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东汉蔡邕《笔论》)蔡邕强调的是情、性、意、象的统一,“任情”“随意”才能产生真正的书法意象,晋成公绥亦强调作书(指隶书)必须“应心陷手,心由意晓”,方能“垂象表式”,强调的仍是“意”和“象”合。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书法意象理论一直跳不出“立象以尽意”的理论模式,关于“意
5、”和“象”也未能作更深刻的探讨。大多停留在表层的阐述上。如唐张彦远:“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历代名画记》)释光:“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佩文斋书画谱》卷六),更使书法意象神秘化。宋代关于书法意象系的论述,增加了新的内涵。如“我书意造本无法。”(苏东坡《古苍舒醉墨堂》)这里“意”不再是孤立的意,象也不是独立的象,而是整体诞生于心源,是一次性内意象转化为外意象的统一体,从欣赏角度看也是如此:“予谓东坡书,学问文章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此所以他人莫能及耳。”(
6、黄庭坚《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从黄山谷的描绘中,他是凭感觉和意念把握苏东坡书法的意象,而不是仅仅靠视觉所及。这一意象是表象和内在的精神合而为一,但在理论上,宋人仍未能再有更重大的突破。正因如此,古代关于书法意象的论述,实际上仍是“立意以尽意”的延伸;也很零星,未形诸系统,造成了对书法本体实质理解的模糊,由此而带来了创作实践上的混乱。二关于书法意象的内涵,黄绮先生的解释是:“书法意象的‘意’,是书家原有的思想感情,再加上产生的艺术联想。书法意象的‘象’,是由具体物象的,记忆中型造出来可供想象的所谓‘物象’,或是可以
7、看作记录下来的书家活动的心迹。”(引自《书法研究》总36期)。也有人认为:“书法的点画、结字、章法静的形式及其动的意势合起来。”(张果诠《主要是再现艺术》,《书法研究》总39期)。有人干脆把它与内容形式等同:“我们把作品的形式称之为象,把形成作品的象的基础内容称之为意,把对作品的象所做出的阐释称之为言。”(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书法》89年3期)如果说黄绮先生的阐释更接近书法意象内涵的话,它始终未能跳出古代书论的模式,况且“书家原有的思想感情”、“再产生的联想”和“记录下来的书家的心迹”,似乎很难具体说
8、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而用“意势”和“动势”来阐释书法意象,更失之严密。丛文俊先生的说法,实际上就是王弼对“立象以尽意”理解的翻版。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言以观意。”又说:“象由意生,意藏于象,所以象能达意,言以释象。”显然丛文俊先生并没有跳出这一梏桎,尚难对书法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