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

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

ID:47012459

大小:234.3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2-03

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_第1页
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_第2页
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_第3页
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_第4页
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_第5页
资源描述:

《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技术成绩:北京农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技术课程名称:农业资源利用技术任课教师:郭家选、贾月慧学生姓名学号系别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专业农业资源利用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6年01月20日6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技术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技术摘要:DDT是高残留农药,进入生物体后会长期残留,对生物体产生危害。DDT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引起各国环境化学家的重视,渐渐成为环境化学、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阐述了DDT的历史,污染和控制方法。关键词:DDT;污染;修复DDT及代谢产物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2、(POPs),具有高毒性、难分解、易残留以及借助生物圈循环扩散的特性,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直接和潜在危害已受到高度重视【参考文献[]陈建军,谢正苗,吴卫红,等.DDT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污染修复.北京: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2006.516-518.】。DDT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毒性和对内分泌干扰作用【[]李红权,马玻,李红梅,等.DDT降解菌DH-7的分离鉴定与降解特性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851-5852,5863.】。尽管如此,目前仍有25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还在频繁使用,比如用于杀灭蚊虫、防治传播疟疾。目前

3、,各国环境化学家、生态学家仍在密切关注DDT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监测其在环境中的变化与在食物中的残留量,并不断地努力探索消除其影响的途径【[]王伟东,朱俊玲,崔宗均.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综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17(2):18-22.】。一、DDT的历史发展阶段1874年德国化学家Othmar Zeidler 首先合成了DDT,之后的65年无人问津,这是DDT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一个不为人知的阶段。1939——1961年是DDT的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大显身手的阶段。1930——1940年,世界农林害虫日趋严重,蚊、蝇、虱等害虫猖獗,并导致疟疾、霍乱、斑疹、伤寒

4、的多种疾病流行,对人类构成极大地威胁。1939年瑞士化学家Paul Hermann Muller首先发现DDT可以作为杀虫剂使用,而且DDT符合了当时杀虫剂的许多理想指标:杀虫谱广、药效强劲持久、生产简单、价格便宜。DDT首先在卫生领域取得了成功。经过几年的有效杀虫后,DDT直接使用在人体上。1943年,意大利的平民百姓同军人一样排队将DDT喷洒到身上。到1945年,蚊、蝇、虱等明显减少,DDT的大面积喷洒防止了整个欧洲斑疹、伤寒病的流行。1948——1970年DDT控制了疟疾和脑炎病的传播,挽救了5000多万人的6DDT农药的污染及修复技术生命。此外,在防治农业害虫上DDT也

5、获得了巨大成功,因此DDT被誉为“万能杀虫剂”而风靡全球。其产量和销量急剧增长。DDT在控制疾病流行和增加粮食产量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拯救亿万人的生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2——2005是DDT的第三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基本上被否定但却充满争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根据争议和认识的发展又可分为4个时段:①1962—1969年,开始否定并酝酿禁用DDT;②1970—1995年,各国逐渐禁用DDT并争论DDT的毒性;③1996—2000年,肯定DDT的毒性并酝酿全球消除DDT;④2001—2005年,制定并执行《斯德哥尔摩公约》。2006年后是DDT的第四个历史阶段——是

6、一个回光返照但却走向消亡的阶段。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9月15日推荐更广泛地室内滞留喷洒DDT来防治疟疾,再一次引爆了国际社会关于是否应该使用DDT的争论。2009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制定了消除DDT的计划:2017年禁止生产DDT,2020年全球禁用DDT。这似乎将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徐鹏.不同类型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形态分布规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二、DDT的污染DDT由于具有以下理化性质:挥发性低、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残留期长、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可以长期存在于土壤中【[]杨明星,洪青,何健,等.DDT降解菌株DB

7、-1的分离、系统发育及降解特性.中国环境科学,2005,25(6):674-677.】。DDT的污染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在动物体内高度浓集,使居于食物链末端的生物体内蓄积浓度比最初环境所含农药浓度高出数百万倍,对人体构成危害【[]赵玲,马永军.有机氯农药残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2001,(5):309-311.】。它的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和干扰内分泌活性。由于DDT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受到争议,所以本文主要是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和干扰内分泌活性两方面进行讨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