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

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

ID:46965831

大小:4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2-01

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_第1页
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_第2页
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_第3页
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_第4页
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读谢列贝克斯的《信仰的理解——诠释与批判》查常平2013-1-1713:35:29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成都)2011年7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谢列贝克斯的代表作《信仰的理解诠释与批判》为个案,讨论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信仰与理解的关系问题,起源于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实在论传统。直到20世纪上半叶,该问题都是现代神学探讨的核心论域。60年代,当代天主教神学家谢列贝克斯发表了如何理解信仰的系列论文,着重讨论神学方法论,1974年汇总为《信仰的理解诠释与批判》一书。本文按照历史逻辑的方法,

2、重新诠释其内在结构,将其总结为:神学诠释应有的时间向度、语言向度、信仰向度以及正义向度。关键词:神学诠释;时间;语言;信仰;正义作者简介:查常平(1966-),男,重庆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人文艺术》论丛主编,研究方向:《圣经》研究、艺术评论、历史逻辑、日本文化。       信仰与理解的关系问题,起源于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实在论传统。由安瑟伦在他31岁完成的第一篇系统论文《独白》中以祷告词的方式提出来。和其它中世纪的思想家们一样,安瑟伦没有严格区分哲学与神学。“对他而言,神学是要探索受造的实在背后的神圣逻辑和上帝

3、的各种行动的事业。他站在基督教信仰的立场这样做。他的路径方法,不是从他能够得出的推论中到处寻找证据,而是要努力渗入神圣的逻辑。这种逻辑,支撑着基督教会关于各样事物的观点。……安瑟伦向上帝呼求:‘让我在爱你中找到你;让我在找到你时爱你。’他继续说:他并不求理解处于威严高处中的上帝,因为他的理解力,将有负于完成该使命。但是,他渴望理解一定程度的上帝真理,那个为他所信所爱的真理。‘因为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credout学习参考.....intelligam]。因为我甚至相信这一点: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换言之,安

4、瑟伦的立场,不是怀疑或者不可知论者中立的立场。毋宁说,他是在追随奥古斯丁的脚步,以求理解他所信的对象的真理。”[1](P.112-113)这里,安瑟伦显然是基于神学的出发点寻求对信仰的理解。从他在祷告中提出该问题的背景得知:信仰与理解的关系,实质上在人的心理生命中关涉到意志与理智的关系问题。  直到20世纪上半叶,该问题都是现代神学探讨的核心论域。60年代,布尔特曼四卷本的德语文集《信仰与理解》(GlaubenundVerstehen)反复再版,就是一个明证。[2](P.27)正是在这个时期,当代天主教神学家谢列贝克斯(1914~)发表了

5、如何理解信仰的系列论文,着重讨论神学方法论,1974年英文汇总为《信仰的理解诠释与批判》一书付梓。其大致结构,如果按照历史逻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神学诠释的时间向度(第一章对未来的诠释)、语言向度(第二章信仰言说的语境和价值;第三章语言的标准)、信仰向度(第四章神学的标准;第五章人类问题与基督教的回答之间的关联)以及正义向度(第六章新批判理论;第七章新批判理论和神学诠释学)。从这种方法论的结构罗列中,作者虽然没有阐明四者之间的逻辑联系,但是,这些向度的确属于历史逻辑的构成要素。不过,按照对一个历史文本的历史逻辑的考察,其构成要素的逻辑秩序应

6、当为它的语言观、时间观、正义观、信仰观。[3](P.4)面对任何历史文本,我们首先面对的是它的特定的语言。通过历史文本的语言和我们自身所把握的语言,我们才能进入到历史文本的时间观、正义观、信仰观之中去展开历史逻辑的言说。所以,在历史逻辑的研究中,在逻辑上需要首先关注历史文本的语言观;除了语言之外,我们自身既在历史时间中,又需要置身于历史文本的时间中。任何个别的历史文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中被书写的,同时它也包括对时间自身的观念的书写,包括对时间的观念性的反思,这使我们在历史逻辑的研究中,其次应当关注历史文本的时间观;历史逻辑的研究者本人

7、,是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存在者,而人与人的关系,无非是某种正义观的表达,即人和人应当具有的理想关系的事实性存在方式;同样,在终极意义上,人不可能没有信仰而生活,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东西为信仰的对象,以及这种信仰的对象能否为信仰者发挥信仰应当发挥的功能——为信仰者承诺终极的人生意义。在不同程度上,历史逻辑的学习参考.....研究者,总是置身于某种信仰中去言说历史文本;另一方面,历史文本自身,反过来又是它的书写者的信仰的文献记录和见证。这就是历史文本的历史逻辑的构成要素即语言观、时间观、正义观、信仰观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该书“前言”里,把神

8、学诠释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总结为:第一,在20世纪,基督徒如何理解相信天国的《圣经》信息,如何断言这种当代的解释就是基督徒的理解(诠释学的循环);第二,面对不同的宗教和非宗教的诠释,基督徒如何运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