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948681
大小:21.4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2-01
《黄鹂——病期琐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鹂——病期琐事》一课评测练习学案(一课时)(制作人:佳木斯二中马英)自主预习案教学目标:1、把握内容和结构,理解文章蕴含的主旨哲理。2、学习本文象征、对比等手法;认识散文“形神兼备”的特点。3、体会作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教学重点:作者四次追去黄鹂的经历与主旨的关系。教学难点:认识作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预习内容:1、了解黄鹂这种鸟;回忆所学的有关诗句及作者借助它抒发的情感。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参考教材69也导读)3、参照下列提示,在书中画出相关重点信息,整理后填写下表,思考作者
2、与黄鹂相遇的几次经历与所要表达的主旨哲理有什么关系?时间地点环境特点形态神色情感变化4、你认为本文值得学习的手法是什么,说一说理由。5、你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利于你发挥极致?结合你所知道的发挥(不能发挥)到极致的事例,谈谈你的认识。二、记下你读后的收获和疑问。三、相关链接1、补充知识:黄鹂也叫黄莺,世称“金衣公主”,身体黄色,从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声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从南到北,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地,是一种益鸟。)(头戴黑沿儿黄缎小帽,身穿金黄闪光的“连衣裙”,裙子的下摆和衣袖上都镶着黑边。)很显然,形态
3、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黄鹂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2、作者介绍及相关背景: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4、。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优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香港司马长风“二城二传”:《边城》《围城》《呼兰河传》)他把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本文写于1962年,其时孙犁先生49岁,20年
5、后才公开发表,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晚华集》。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有“左”的错误倾向,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该干涉的事情。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他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
6、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他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有些厌倦了。”补充文章 :孙犁是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作家评论家回忆孙犁先生2011年7月中国新闻网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孙犁逝世九周年纪念会上,部分作家评论家深切回忆了孙犁先生,他们中有的见过孙犁先生且有过交往,有的则只读过孙犁的书,但他们对
7、孙犁的评价,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孙犁先生的为人和为文,对今天的作家是有启示作用的,说孙犁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也不为过。老作家从维熙对记者说,孙犁先生的作品我全都读过。解放初期中国的名作家很多,但能够让我如醉如痴的也只有孙犁。孙犁是我启蒙、成长时的宗师,那时我写的小说,几乎全部发表在孙犁先生主编的《文艺周刊》上。后来这些小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我一共拿了7800元稿费。当年刘绍棠花2400元就在中南海旁边买了一个三合院,您说7800元的含金量有多大!上世纪50年代末,我沦落到社会最底层,每个月只有一二
8、十元工资,家里还有老小,就是那7000多元救了我们一家。因此,除了工作上的,孙犁先生对我的生活也有恩泽。当初如果没有《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可能也就没有今天的从维熙,所以我对孙犁先生一直怀着敬畏之情。孙犁先生的作品不仅影响我这样的一代人,更年轻的作家中,莫言就曾经跟我谈起,他刚写小说时,孙犁曾给他写过一篇评论,要知道孙犁根本就不认识他。正是孙犁的这篇评论,让他走进了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