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献综述

(精选)文献综述

ID:46918483

大小:6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30

(精选)文献综述_第1页
(精选)文献综述_第2页
(精选)文献综述_第3页
(精选)文献综述_第4页
(精选)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选)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一、前言《蔡文姬历代接受探究》这一论文主要探究各历史时代对蔡文姬接受的规律。该论文的描述重点是各历史时期的人对蔡氏人、蔡氏诗的接受状况,从他们的作品或著作中,并结合参考现当代有关蔡文姬的一些著作及论文,总结出各个历史时代的人对蔡文姬的接受规律。笔者通过查询,得知研究蔡文姬及其作品的论文很多,而且诸位学者研究的也较为深入,尤其是对蔡氏诗的研究。对《悲愤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的艺术魅力上,对《胡笳十八拍》的研究主要集中讨论是否为蔡文姬所作。然而,较少有人研究从魏晋六朝以来的各历史时代的人对蔡氏人及蔡氏诗接受的规律,因此,笔者从各个历史时代的人对蔡氏人及蔡氏诗接

2、受的作品或著作中,探究各历史时代的人对蔡氏人及蔡氏诗接受的规律。笔者在研究本论题之时,主要参考了两类资料。一是各个历史时代作品或著作。如在魏晋六朝,主要参考了丁廙的《蔡伯喈女赋》、范晔的《后汉书》等;在唐代,主要参考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同谷七歌》,白居易的《吾雏》,张彦远的《法书要录》等;在宋代,主要参考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苏轼的《东坡题跋校注》,朱熹著的《楚辞集注》等;在元明清,主要参考胡应麟的《诗薮》,沈德潜的《古诗源》,许学夷的《诗源辩体》,阎若璩撰的《尚书古文疏证》;在近现代,主要参考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论丛》,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插图

3、本中国文学史》,郭沫若的《郭沫若作品》,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文学遗产》编辑部编辑的《胡笳十八拍讨论集》等。二是参考了多篇论文,并且综合其笔者的观点,对比笔者自身观点,寻找突破点。本文献综述主要就曾经引用和参考的文献做一个简单介绍。二、正文(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丁廙作的《蔡伯喈女赋》赞文姬“博学有才”,范晔的《后汉书》赞她“博学有才,精通音律,长于书法”。《蔡伯喈女赋》还有一篇相传为曹丕所作,但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已经失传,只有序文的残文保留在《太平御览》中,完整留传下来的只有丁廙作的《蔡伯喈女赋》。这一时期主要是对蔡氏人的接受,对于蔡氏作品的接受,却体现得较少。由于历史的

4、散失,魏晋六朝时期的有关蔡氏人及蔡氏诗接受的作品是我们无法看到的。(二)、唐朝时期在唐代,蔡文姬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对象与题材,如唐人戎昱做《听杜山人弹胡笳》咏蔡文姬,白居易在其所做的《吾雏》中用“蔡邕恋文姬”的情怀来表现父亲对独生子的疼爱之情。蔡文姬的作品影响着唐代诗人的创作,尤其对杜甫的影响最大,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在构思方式上与五言《悲愤诗》如出一辙,都是以亲情聚散的情怀来深切体验战祸离乱的哀伤,继而抒发悲愤的感受。杜甫的《同谷七歌》,风骚极致,出语豪放,遣词造句,与《胡笳十八拍》诗十分相似。唐人刘商的《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给《胡笳十八拍》谱曲加辞,

5、使《胡笳十八拍》变成优美的曲谱,也使《胡笳十八拍》诗与音乐结合起来,扩大《胡笳十八拍》的传播范围。据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记载,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追本溯源可到蔡文姬。可以说,蔡文姬对唐代的诗、曲、书法影响深远。(三)、宋朝时期从宋代开始,文姬归汉的故事开始从音乐、诗歌界转入戏曲、绘画方面。陈居中创作的《文姬归汉图》选取的是左贤王为文姬辞行的场面:左贤王转身酌酒,但仍回眸凝视文姬,恋恋不舍,而小女儿抱着母亲痛哭;黄沙土坡,枯树短草,人马齐备,整装待发,行者五言,送者无奈。场面萧条荒芜,情绪悲凉凝重。此时的文姬是悲愤难言的。而金人张瑀的《文姬归汉图》则另辟蹊径,避开了伤怀别离的场面,

6、选取文姬逆风而行入画。画面上文姬头戴貉冠,足蹬皮靴,胡装未解。双手坚持缰绳,风尘仆仆,仪态端庄。尤其那凝视前方的眼睛,透出急切与期待。和前后随行的汉朝使节,护送的胡兵胡将藏头缩身不禁风寒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时的文姬是坚定执着的,没有一丝感伤的情绪。在宋代,出现了许多《胡笳十八拍》的集句,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安石所作的集句《胡笳十八拍》,南宋诗人李刚对其评价:“昔蔡琰作《胡笳十八拍》,后多仿之音。至王介甫集古人诗句为之,辞尤丽缛凄婉,能道其情致,过于创作”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赞赏道:“集句为荆公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

7、。”从宋代开始,对于《悲愤诗》是否为蔡文姬所做开始有了争论。关于《悲愤诗》的真伪争论始于宋代的苏轼,他在《东坡题跋·题蔡琰诗》提出,时间上不对,董卓被诛,蔡邕因受牵连而歿在前,蔡文姬被掠入胡应该在董卓被诛之前,不应在后。因此,怀疑《悲愤诗》非蔡文姬所做。而宋人蔡居厚反对苏轼的观点,主张《悲愤诗》两首为蔡琰所做,他在《蔡宽夫诗话》提出,“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表明蔡文姬被掠入胡时,蔡邕还无恙,得出琰之入胡不必在邕诛之后。相比《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是否为伪作在宋代出现质疑要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