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大学通识

基础写作大学通识

ID:46870841

大小:73.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11-28

基础写作大学通识_第1页
基础写作大学通识_第2页
基础写作大学通识_第3页
基础写作大学通识_第4页
基础写作大学通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础写作大学通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础写作大学通识篇一:大学基础写作知识点写作知识点:1、宋代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作此语耳。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人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2、李梦阳等明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总之,李梦阳独讥其萎靡,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道者弗道。(《明史

2、•李梦阳传》)3、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极力推崇古希腊罗马的作品,认为荷马的作品是“众妙之门,并且取之不尽”,维吉尔“情意绵绵,都是神到之笔”,那么其他人的写作应该首先对他们的作品“爱不释手,日夜加以揣摩”。4、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艾略特: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1917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一、任何诗歌和诗人都不能脱离诗歌的传统而单独具有它(他)的完全意义。二、创作的过程具有非个人化的特征,是传统陶冶下的再呈现。三、诗歌表现的情感并非个人情感,是普遍的情感。(艾略特诗歌代表作:《荒原》)5、加拿大当代著名批评家弗莱《批评的剖析》:文学是“移位的

3、神话”。口传时代的神话故事构成了文学的基本原型和母题,神话表达了原始人类的欲望和幻想,并形成了文学的基本结构模式和原型意象。6、“互文性”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她的观点是:“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8、美国著名的“耶鲁批评学派”的批评家布鲁姆就专门研究了这种现象,他称之为:“影响的焦虑3在1973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他发现:“一个诗人(作家)促使另一个诗人(作家)成长,,的理论完全错误,认为前辈作家对于后人的影响可能具有消极意义,即前人巨大诗歌(文学)成就使后人

4、产生巨大的心理焦虑,成为其前进路上的障碍,后人不得不以“误读,啲方式偏移前人的辐射。9、与前七子推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针锋相对,明代公安派提出的主张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认为诗文写作必须抒写个性、表现真情,不要拘束于陈规俗套。10、提倡创造,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的,他认为,美的艺术出自天才之手,而天才是天生的独创的艺术典范。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家、理论家发挥了康德的这一思想,极力推崇天才和创造,比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爱德华•杨格在《试论独创性的写作》中提出:所有独创性的作品都应该

5、是“百分之百的陌生人S真正天才的作家应该“横越一切大道进入新颖无人之境”;而模仿前人一定落于前人之下,使文艺趋于保守、倒退。11、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通变”一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文辞气力,通变则久.......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即贯通;变,即变化。面对着前人留给我们的写作的历史,写作者要有贯通的眼光,对前人的写作了如指掌,也要有变化的勇气,创造新的典范。12、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宜实,诗赋欲丽。13、陆机《文赋九诗缘情而绮

6、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请诳。14、西方戏剧有“三一律,,之说。最初由意大利文学批评家卡斯特尔维特罗提出,所依据即亚里士多德关于戏剧的划分观点:三一分别:表演的时间和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一致;事件的地点必须不变,不但只限于一个城市或一所房屋,而且必须真正限于一个单一的地点,并且以一个人就能看见的为范围;事件的时间应当不超过十二个小时。15、所谓读者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因为受到文化的传授与文学的熏陶,已经形成的对于特定文体

7、特征和风貌等的默认,并由于这种默认而产生的阅读的心理期待和指向。16、王国维《人间词话》: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17、《周易•易传•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18、三国魏玄学家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

8、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S319、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玄解之宰,寻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