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探究题

《论语选读》探究题

ID:46862186

大小:8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8

《论语选读》探究题_第1页
《论语选读》探究题_第2页
《论语选读》探究题_第3页
《论语选读》探究题_第4页
《论语选读》探究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探究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选读》探究题《〈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徳》:为政以徳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Z情;《知其不可而为Z》:知其不可而为Z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Z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冇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Z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Z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第一课《为政以德》《为政以徳》: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

2、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举贤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答: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徳治国(徳治)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强调了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答

3、:比喻。(1)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彖,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彖c(2)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耍主耍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徳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來强制实施统治。(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答:(1)“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2)“徳”与“礼”是从秸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李康子问

4、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徳风,小人之徳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答:取信于民,为政以徳,讲究礼节。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答:因为“问政”的对彖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耍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徳”;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耍讲究礼节

5、秩序。(四)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13.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6.1)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

6、,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没有矛盾。因为(1)孔子主张为政以“徳”,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从孔子“均无贫”、冇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所以捉倡“富Z”;孔子乂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粘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木准则。(2)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粘: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粘神,对礼教强调得更多一些,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留信”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

7、张。(五)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