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52625
大小:38.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11-28
《罗马共和的思想遗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九講羅馬共和的思想遺產(一)羅馬的興起(二)波里比厄斯論混合政體(三)西塞羅的公民共和主義羅馬歷史的三大階段:(1)王政時期:753BC-500BC左右(2)共和時期:500BC-27BC(3)帝國時期:27BC-476AD第九講羅馬共和的思想遺產(一)羅馬的興起(二)波里比厄斯論混合政體(三)西塞羅的公民共和主義政體循環論:kingship→tyranny↙aristocracy→oligarchy↙democracy→mobrule混合政體論:執政官(Consuls)→負責軍事及一般行政,具王制色彩。元老院(Senate)→負責財政開支及重大罪行之審理,為貴族。公民大會(
2、People)→有權頒贈榮譽或譴責,亦掌一般司法,決定和戰。〔另有護民官(Tribunates)為民眾之保護者,不受執政官之管轄〕羅馬憲政之所以控制良好的因素有三(亦即:王制、貴族、民主)……其結果是產生一種力足以應付所有緊急狀況的團結,使我們不可能找到比此更好的憲政形式。……很顯然地,這三種因素沒有那一個是完全獨立,而是每一個都可能被其他兩個所遏阻或妨礙。如此一來,沒有任何因素可以不當地支配其他因素,或賤視其他因素。由於所有侵略性的衝動都受到制衡,而且每個階級都可以感受來自其他階級的監督,因此整個情況乃得以維持均衡。Polybius,TheRiseoftheRomanEmpire,p
3、p.312,317-18.第九講羅馬共和的思想遺產(一)羅馬的興起(二)波里比厄斯論混合政體(三)西塞羅的公民共和主義(1)自然法(2)平等主義(3)共和主義事實上,存在著一部真正的法律——即公正的理性——它與自然相一致,適用於一切人,並且是不可改變的和永恆的。根據它的命令,號召人們履行他們的職責;根據它的禁令,制止人們去做錯事。它的命令和禁令總是影響著善良的人們,但對惡人卻起不了作用。用人類的法規使這部法律失去效力,在道德上絕不是正當的,即使限制它的實施也是不能允許的,而完全廢除它則是不可能的。不論元老院還是人民都不能解除我們服從這一法律的義務,而且它也不需要塞克斯圖斯.埃利烏斯(S
4、extusAelius)予以解釋和說明。它不會在羅馬立下一項規則,而在雅典立下另一項規則;它也不會今天是一項規則,而明天又是另一項規則。將會有的是一部永久的和不可變更的法律,在任何時候都約束著所有的人民,而且可以說還將有一位人們共同的主人和統治者,這就是上帝,他是這部法律的起草者、解釋者和保證者。不服從這部法律的人,就是放棄了較好的自我,而且是否定了一個人的真正本性,因此將會遭到最嚴厲的懲罰,儘管他逃脫了人們稱之為處罰的其他一切後果。Cicero,OntheCommonwealth,pp.215-16.當時雖仍有奴隸制,但Cicero已不再將奴隸視為animateinstrument(如亞
5、里斯多德所言),而視之為終生受僱的傭工。「自然」也由於理性的力量,用共同的言語與生活將人與人的關係聯結在一起;使他們有一種可以說是超越一切的對子孫的慈愛;也使他們合群聚居,組織並參加公共集會,且供給大量物品,使其舒適而滿足其需要――不僅為他們,也為他們的妻子兒女和一切他應該扶養的親人;也就是此一「責任」激發其勇氣,使之在謀生的活動中變得更堅強。……但是,當你冷靜地考察過各種情況後,就會發現,一切社會關係都沒有像國家一樣把我們聯結得這麼緊密。父母是親愛的,兒女、親戚、朋友是親愛的,但祖國則擁有一切同胞的愛,倘犧牲能對祖國有所幫助,真正的愛國志士誰又不肯為之糜頂捐軀呢?而那些惡人,以一切暴行使
6、國家土崩瓦解,圖謀不軌、陷國家於徹底覆亡的,還有比他們更可憎的嗎?假如我們做一對比與衡量,在應負道義責任的對象中,首先是國家與父母;為他們服務,我們負有最重大的責任;其次是兒女與家人,他們只能仰望我們的養育,也得不到其他人的衛護;最後是親戚,他們總是與我們和樂相處,並且,其中大多數人和我們是同舟共命的。Cicero,OnDuties,pp.6,23-24.因此,國家(commonwealth)就是人民的事務,人民並不是以任何方式聯合起來的人的任何集團,而是相當數量的人的結合,他們是透過關於法律和權力的共同協議,以及透過分享相互利益的願望而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的最初原因不在於人的軟弱,而在於
7、人類自然的群居本能。Cicero,OntheCommonwealth,p.129.respublica(commonwealth)「全民之共利共善」civitas(state)「落實此共善之政治制度」societas(society,community)「落實此共善之社會結構」一個人具有美德如同掌握某種技藝,若不加以運用是不夠的,並且技藝即使不加以運用,仍可因諳熟而繼續存在,美德卻全賴於對它的運用。對美德的最好運用在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