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针灸结合川芎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灸结合川苛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摘耍]冃的:考察针灸结合川茸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纳入标准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纟R和对照纽。治疗纟R采用针灸结合川夸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西比灵片和维住素B1。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V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釆用针灸结合川茸注射液的方法治疗偏头痛,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关键词]针灸;川茸注射液;治疗;偏头痛;血小板聚集率[中图分类号]R747.2E文
2、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1673-7210(2007)06(c)-095-02偏头痛是一种因颅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遗传、过敏、内分泌紊乱等因素引发的以头部发作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神经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在中医学上属“偏头风”、“脑风”、“头痛”范畴,多呈弥漫性、深在性疼痛,疼痛发作吋常伴有恶心、呕吐、冷感、视物不清、耳鸣、恶心等。木病发病率高,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现代西药麦和胺咖啡因虽能有效终止单次发作,但无预防及根治作用,且不良反应人,不宜长期服用。目前,临床仍以发作时
3、及时给药、结合阶段性预防用药(如西比灵、阿司匹林等)治疗,疗效不甚理想。笔者在近年来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针灸结合川茸注射液治疗偏头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病例均为来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偏头痛患者。所有病人诊断均符合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头痛分类和诊断屮伴先兆偏头痛和不伴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以及1995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头痛的辨证分型。所有病例经颅多甞勒超声仪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癫痫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偏头痛。纳入标准的患者为102例,随机分为
4、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其中男21例,女47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40.2岁;病程从5个月〜6年;其中典型偏头痛18例,普通偏头痛47例,特殊类型3例。对照组34例,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18〜56岁,平均36岁;病程6个刀~7年;典型偏头痛14例,普通偏头痛24例,特殊类型1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偏头痛类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界(P>0.05),貝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组:针灸取穴A阳、率谷、百会、风池,另根据疼痛部位不同,分别在肝经、胆经等经络上循经取穴。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5、,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广2寸毫针,进针得气后彳亍捻转手法,行针2min,留针10min后,再行针2min,继留针10min,1周治疗2次。同时应用川茸注射液80mg,加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口服西比灵片5mg,维生素Bl片20mg,早晚各1次,连续服药2个月。服药期间一般不再配合其他药物,如发作期,在头痛开始时,服用麦角胺咖啡因。治疗期间,均嘱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且避免不当饮食及用药筹各类诱发因索。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一般治疗广2个疗程,并且随访。
6、1.3观察方法记录治疗前后两纽头痛严重程度变化情况,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头痛强度分为四级,1级:无头痛发作;2级:轻度头痛,不影响日常生活;3级:中度头痛,影响口常生活;4级:严重头痛,需卧床休息。全部病例均作脑电图、肝肾功能检杳,治疗组患者做血小板聚集率测定。1.4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屮华人民共和国T生部1995年发布)。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疼痛程度减轻2级,伴随症状减轻,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吋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吋间延
7、长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疼痛减轻不足1级,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或疼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1.5统计学处理所用数据均采用x2检验,PV0.05为冇显著性差异。2结果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冇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1);治疗组的痊愈率为33.82%,对照组的为17.6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V0.05)。2.2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治疗组68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治疗前为(69.9±9.4)%,治疗后为(62.6±8.2)%。治疗后血小板
8、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这表明血小板聚集率与偏头痛冇一定关系。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耒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头昏6例、嗜睡4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检杏均在正常范围内。3讨论偏头痛是颈动脉一过性痉挛、继之扩张引起的头痛,多由屮枢及白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和某些体液物质暂吋性改变。引起偏头痛的诱因很多,但真正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冇关,临床观察发现,精神过度紧张